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文化复兴不能只“修旧”,更要“活古”

  大观亭街区的修缮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文化工程。从榫卯结构的木门、墩接修缮的木柱,到用“壁虎钉”牵拉的新旧墙体,处处体现着“修旧如旧”的匠心。3.47亿元的投入、6526平方米历史建筑的修缮、5条历史街巷的整治,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保护,更是对城市记忆的挽留与文化血脉的延续。

  然而,我们不得不思考:历史街区的重生,难道仅仅意味着建筑的复原与景观的再造吗?砖瓦可以复刻,梁柱可以修补,但真正的历史文化街区,绝不能沦为一座精美却沉默的“建筑博物馆”。它更应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既要保留“古韵”,更要焕发“新生”。

  当前不少文化街区陷入“千街一面”的窘境,商业化、同质化、表演化严重,传统被简化为小吃、纪念品和仿古表演。传统街区若只重外壳、忽视灵魂,只谈保护、无视生长,便容易陷入“有建筑无生活,有形态无精神”的困境。文化不是标本,而是活态传承的生命体。我们既要留住历史的“形”,更要延续文化的“神”。

  让大观亭真正“活起来”,需在三个方面着力:避免过度商业化,坚守文化主体性。街区可以引入文旅业态,但不能让商铺淹没文化。应立足安庆本土,引入戏曲表演、非遗工坊、古籍书店、文化讲堂等业态,让严凤英旧居不只是参观景点,更是黄梅戏交流传习的现场;让邓石如读书处不只是陈列故址,更成为书法篆刻的沙龙基地;不只是做“过去”的展示,更要推动“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可策划现代艺术展、文化对谈、非遗创新实验室等内容,让历史空间承载现代文化活动,使老街成为创意的孵化地、思想的交锋场;不只是面向游客,更要拥抱市民。文化街区不能只成为旅游消费区,更应成为本地人的文化客厅。应保留部分原住民生活形态,开设社区文化中心、城市书房、百姓戏台等公共服务功能,让街区真正“长”在城市肌理中,“活”在人的日常里。

  建筑可修缮、街巷可重建,但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与创新。我们期待大观亭街区不仅能重现青砖黛瓦的风华,更能成为一座有呼吸、有温度、有未来的文化生命体——它不仅是安庆的历史名片,更应是代表一种文化态度、一种城市精神的当代实践。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