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三十载育梦成光
从乡村课堂到特教舞台,从南疆戈壁到教研一线,她用爱与责任,在无数人心中播撒向上的种子。她就是深耕教育事业三十年的宿松县华亭镇中心小学教师杨芳。2025年,她当选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为全省十位获奖教师之一;援疆期间,获评“新疆和田地区优秀援疆干部”“皮山县优秀支教教师”。
1995年,初登讲台的杨芳怀揣着梦想与激情。那时的乡村学校没有电子白板,杨芳便把课堂“搬”到户外:带学生在田埂上读《春》;在晒谷场演《少年闰土》。后来,她发现家乡的“黄芽白茶”是绝佳的教学素材,便牵头开展“乡村致富之花——家乡黄芽”科学调查活动。
杨芳带领孩子们跟着茶农学辨芽头、测土壤酸碱度,用数学知识统计采茶量,把观察心得写成《我与白茶的日记》。她的备课笔记里,除了课文批注外,还记满了白茶种植节气表、学生的奇思妙想。她甚至联合茶农开辟“家校茶田”,让学生认领茶株并全程照料。曾经笑孩子们“瞎折腾”的老茶农,后来主动走进课堂,给学生讲传统制茶工艺。
“双减”政策实施后,杨芳又牵头搭建“科创筑梦”云上工作室,《臭叶豆腐制作体验活动》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学校也成为全国“科创筑梦 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
“乡村教师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既要让知识的麦穗饱满,更要护着每颗种子萌芽。”她说这是她的教育初心。
在华亭中小,曾有两个班的特教学生。杨芳经常看到他们趴在栏杆上,看普通班排练舞蹈,眼神里满是渴望。杨芳决心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你们也来跳舞吧!”当这句话通过手语翻译传递给特教学生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没有语言沟通,杨芳就用眼神、微笑和手势示范,一个动作教上百遍。终于,孩子们跳出了《好日子》《江南雨》等作品,《江南雨中情》获第八届安徽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优秀创作奖,《江南雨》更登上宿松春晚舞台。
2016年,杨芳成为宿松教育系统援疆支教第一人,踏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皮山县。和其他支教不同,这次杨芳支教的对象却是当地的老师。
当年,南疆正开展双语教学,但能熟练掌握汉语的老师并不多,为此开设了一个培训班,杨芳就是老师之一。第一次教成人语言,又没有教材,怎么上成了难题。杨芳和支教老师们一边看前一期的教学音频资料,一边制定教学方案。“一个字一个音教得非常慢,像给幼儿园的孩子教英语一样,从拼音、识字开始。”杨芳说。
白天上课,晚上和老师们一起分享交流,支教一年,杨芳写下两本教学札记,从MHK听力训练策略到双语课堂创新,再到参与自治区级课题研究,她把教学经验带到南疆。
皮山县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冬春季节的沙尘能染黄天空,但教室里的温情从未缺席:课间,学员会递来热乎的蜂蜜水;年近五十的麦麦提托合提大叔,用布满老茧的手一笔一画练汉字;帕提古丽把自家种的核桃塞进她包里。一次胃溃疡发作,学员们围着她递草药、送馕饼,这份真挚让她热泪盈眶。
她还牵线让宿松的图书跨越万里送到皮山,在“结对认亲”活动中,和维吾尔族乡亲一起跳麦西来甫。“安徽与新疆,本就是一家人。”杨芳用行动架起皖疆教育交流的桥梁。
三十年春秋流转,杨芳的教育舞台在变,但“俯身耕耘”的姿态从未改变。“未来,我想继续带着爱与责任,和更多同仁一起,把教育的星火聚成炬,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里找到向上的力量。”杨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