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既要“保”更要“活”
9月5日,记者从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获悉,第一批赵朴初先生珍贵文物顺利从上海运回安庆,已经移交至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馆藏。另725件/组赵朴初书法作品正在上海博物馆精心装裱。
(《安庆晚报》9月8日)
文物归乡,归的是文化的根脉。赵朴初先生作为融贯中西的文化巨擘,其墨宝中既有佛家的圆融智慧,亦有儒家的济世情怀,更有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这批文物,每一件都是赵朴初先生精神世界的具象呈现——图书承载思想,工艺彰显美学,家具见证生活,衣物留存温度。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立体的人文坐标,指向的是中华文明中“叶落归根”的文化伦理。这种归乡,不同于博物馆间的普通藏品调拨,而是游子对母亲的文化反哺,是文明对源头的深情回望。
在全球化浪潮冲刷文化地域性的今天,文物归乡呈现出独特的时代价值。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保护中“中心化”的收藏模式,让文物从集中的、宏大的博物馆体系,回归到具体的、有生命记忆的文化现场。赵朴初故居因这批文物而不再是静态的建筑空间,而是变成了能呼吸、会说话的文化载体。这种“让文物回家”的模式,为全国名人故居保护、地域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文化传承不仅要“保起来”,更要“活回去”。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文物中正在装裱的725件/组书法作品,堪称一场流动的艺术盛宴。赵朴初先生的书法取法晋唐,兼收并蓄,在端庄雅正中见洒脱气象。这些作品回归故里,将激活地域文化自信,如一棵老树发新枝,既延续文化基因,又开出时代新蕊。
文物归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构了现代人的文化认同。当观众站在这些实物面前,透过先生的衣冠用品、手稿信札,感受到的将是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一件长衫,可见其简朴生活的风骨;一方印章,可窥其交游天下的足迹;一本批注累累的藏书,更能体现其学贯中西的智慧。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比任何文字记载都更有力地传递着先生“人间佛教”的思想和“知恩报恩”的情怀。
当然,文物归乡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建议故居陈列馆或安庆市以此为契机,打造“赵朴初人文精神研究中心”,不仅展示文物,更研究其当代价值;不仅面向专业学者,更通过数字技术让全球共享这份文化财富;不仅纪念一个人,更传承一种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文化态度。让这些静止的文物成为流动的泉水,滋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文物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魅力在于流动。这场文物归乡之旅,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让我们看到了文明传承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将文明封存于库房,而是让它回到生发之地,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或许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不仅保存他的过去,更延续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