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万亩中稻喜开镰沃野铺金绘就丰收图
9月16日上午,在桐城市孔城镇双河村的稻田里,丰收的气息早已弥漫开来。记者站在田埂上远眺,连片的水稻如同金色的海洋,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不远处,一台红色的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稻浪中灵活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收割机前方的割台缓缓落下,将成熟的稻秆整齐切割,随后通过输送装置送入机身内部,完成脱粒、清选等一系列工序。不一会儿,黄澄澄、颗粒饱满的稻粒便从收割机的出粮口源源不断地涌出,落入等候在旁的货车车厢里,瞬间堆起一座座小小的“金小山”。
“一台机子一个小时能割七八亩,一天下来收割50亩不在话下!”驾驶着收割机的农机手王文佳脸上满是笑意,他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一边向记者介绍。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但他的眼神里却透着十足的干劲,“你看这金灿灿的稻谷,每一粒都这么饱满,看着就心里踏实。今年收成好,我们干活也更有劲头,多赶一天工,就能多收一片粮,确保颗粒归仓!”说话间,王文佳轻轻转动操作杆,收割机精准地避开田埂,继续向另一块稻田挺进,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秸秆,为后续的农田耕种做好了准备。
在红庙村徐庄,种粮大户童日正正指挥着自家的收割队伍忙着抢收稻谷,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稻粒,他的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我今年总共种了1000多亩中稻,全部选择了优质稻品种,这都是在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宣传指导下确定的。”童日正拿起一把稻粒,在手中轻轻揉搓,饱满的米粒显露出来,“你可别小看这优质稻,它的价格比普通水稻每斤平均高一毛多,就按我这1000多亩的种植面积算,光这一项就能多增收不少钱。而且今年的产量也很可观,虽然前期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但后期雨水充足,加上管理得当,稻穗的结实率很高,今年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
童日正口中的“管理得当”,离不开桐城市农业部门的全程护航。今年入夏以来,桐城遭遇了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天气,给中稻生长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保障粮食安全,桐城市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组建了多支农技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指导。
在品种选择上,农技人员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推荐了耐高温、抗倒伏、产量稳的优质稻品种;在高温干旱期间,指导农户科学灌溉,通过“浅水勤灌”“干湿交替”等方式,缓解高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防治信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对稻田的侵害。
“从目前的收割情况来看,今年水稻的田间长势比去年要好得多,无论是稻穗的落色,还是籽粒的饱满度,都有明显提升。”孔城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农技员丁俊贵蹲在稻田里,仔细查看残留的稻穗,他拿起几穗水稻,认真数着籽粒数量,“根据我们的实地测产,预计今年每亩中稻的产量能比去年增加8斤到100斤,增产幅度在10%左右。这个增产成果来之不易,既得益于优质品种的推广,也离不开科学的田间管理,更离不开后期有利的气候条件。”丁俊贵介绍,为了确保收割工作顺利推进,镇里还组织了农机维修服务队,随时为农机手提供维修保养服务,同时协调调度收割机,优先保障种植面积大的农户,避免出现“有机等田”或“有田等机”的情况。
据了解,桐城市今年中稻种植面积达63万亩,目前已全面进入收获期。为提高收割效率,全市共投入联合收割机700多台,预计整个收割工作将持续到10月底。
近年来,桐城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力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农民在丰收中收获幸福,在耕耘中实现梦想。如今,桐城的田野上,丰收的乐章仍在继续。63万亩中稻的收割,不仅为当地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