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正文

安庆,黄梅戏何以馨香悠扬?

  9月26日晚,在《黄梅戏经典唱段》演唱会的弦乐鼓音中,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正式开幕。

  黄梅飘韵,有戏安庆。黄梅戏展演周,看什么?

  作为相对年轻的戏曲剧种,一台台优秀新编黄梅戏剧目在安庆集中展演——看剧目如何唱勇于开拓、“少年意气”;

  作为代代传唱的国家级非遗,一曲曲“古声古韵”在安庆鸣锣开唱——看演员如何唱匠心传承、经典回响;

  作为“筑巢”寻常百姓家的传统艺术,一场场“走镇进村”的专业院团演出,一场场以票友、戏迷、民间班社为主的搭台欢唱,在安庆“遍地开花”——看剧种如何唱深根乡野、喜闻乐见。

  虽说展演周以演唱会的形式开幕,但其系列活动,可追溯到今年1月的“长三角大湾区戏曲交流暨黄梅戏巡演”。今年以来,戏曲研修班、文化研讨会、小戏展演等活动接连举办……安庆持续推动黄梅戏文化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并积极推动黄梅戏“走出去”,通过文化交流,勇闯文旅市场,为集中展演做好铺垫,更为黄梅戏发展守正谋新。

  一声黄梅韵,一座安庆城。让我们一起在展演周中“游览”黄梅戏的“经典”之城——安庆。

14 拷贝.jpg

  9月26日晚,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开幕。 全媒体记者 徐火炬 摄

  十届艺术节,八次展演周

  安庆的坚持为了什么?

  去年,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成功举办。今年,黄梅戏展演周接续而来。

  自2013年起,“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已连续举办8次。经过12年的发展,黄梅戏展演周成为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重要补充、黄梅戏交流的展示舞台、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文化惠民的群众节日,并成功打造出“黄金周、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文化旅游融合品牌。

  一年一度,是一座城对满城人的“温柔以待”。

  安庆人喜欢听戏。无论是15岁便从事黄梅戏工作的陈立、退休后每天去公园唱戏的“老安庆人”朱自生,还是来安庆工作两年后开始学唱黄梅戏的“新安庆人”关小霞……黄梅戏早已融入安庆人的生活。

  在安庆,走进公园,便能见到拉弦开唱的人群;在乡村,乡村舞台上常常传来黄梅戏音。

  “黄梅戏演出在城市跟乡村都十分火爆,深受大家的喜爱。”望江县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告诉记者,他在黄梅戏院团工作了近50年,早已数不清参与过多少次演出。

  “在安庆演出,演员是紧张的,更是幸福的。”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青年演员虞文兵坦言,安庆人爱戏,也懂戏,“每一次演出就像一次大考。有这样一群爱戏、懂戏的观众,能听到这样真诚的喝彩欢呼,是一位演员最大的幸运。”

  “对我们戏迷来说,在家门口看到精彩演出,很幸福。”朱自生表示;“在外的安庆游子,听到黄梅戏音便感到无比亲切。”常年在浙江工作的安庆人洪建平直言;“那个演员唱得好,见过他很多次了。”不用去城里,望江县太慈镇新岭村村民周美芳在村里的广场上,就能看到县剧团的专业演出……

  近年来,安庆创新实施安徽(安庆)“四季有戏”黄梅戏展演百千万工程,2024年全市开展精品剧目展演119场,创新剧目小剧场演出1012场,百姓大舞台展演展示10545场,惠及城乡群众上千万人次,让黄梅戏持续扎根在乡野里、百姓中。

  一年一度,是一座城对天下人的“盛情邀约”。

  国庆假期,安庆向五湖四海发出邀约——“来安庆,白天看景,晚上看戏。”

  近年来,安庆持续举办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戏迷票友来安庆看戏交流,300多位文华表演奖、梅花奖获得者等戏剧名家来安庆登台表演,全国400多个专业剧团和戏曲团体在安庆展示风采。

  去年,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举办期间,线上线下观看总人数近3000万人次,黄梅戏、安庆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有戏安庆”更加“好戏连台”。

  在国际传播上,“目前翻译了《女驸马》《天仙配》等黄梅戏剧目,在当地颇受欢迎。”韩国仁荷大学中国学系教授金遇锡直言,黄梅戏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国际传播优势,黄梅戏的翻译、出版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东方美学在国际语境下的影响力。

  金遇锡第一次来安庆,便被安庆市充备的戏曲剧场、学校、受众所震撼,“这是一片颇具戏曲养分的土壤,连人们讲话都有黄梅戏韵戏音,能够预见黄梅戏在安庆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他说。

  一年一度,是一座城对黄梅戏发展的“潜心耕耘”。

  在今天的安庆,黄梅戏表演走进景区、黄梅戏元素融入文创、黄梅戏IP和城市品牌多维度融合推广……安庆举办艺术节、展演周,是要传承、发展好黄梅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充分释放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守住传统戏,创排时代音

  如何理解黄梅戏“经典”?

  今年的黄梅戏展演周开幕式,演唱会以《黄梅戏经典唱段》为名。

  什么是经典?从开幕式上来看,演唱会以《鸡血记》选段“背麦袋”为首个节目。“这是黄梅戏在舞台上最初的样子。”该节目演唱者、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副院长李萍介绍,此次演绎,以做到原汁原味还原为目标。《鸡血记》选段“背麦袋”是根据老艺人阮银芝原唱录音进行整理,由作曲家陈儒天记谱。

  安庆的黄梅戏人始终坚信:“不忘来路,方能致远。”

  经典,是传统戏的“来时路”,“那里有值得被传承下去的技艺和艺术精华,更有一代代黄梅戏人的初心和坚守。”李萍说:“希望给年轻一代的黄梅戏从业者传递一份传承的力量。”

  《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演唱会集中呈现黄梅戏多个经典传统剧目选段。集结了多代黄梅戏演员,既有再芬黄梅少儿艺术团带来《打猪草》“对花调”,最小的一位演员刚满5周岁;也有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演员郑玉兰和安庆各剧团青年演员先后演绎《天仙配》选段;还有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和黄梅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琴先后表演《女驸马》选段……

  “开幕式诠释的是一种传承。值得传承的剧目才是经典剧目,艺术只有在传承中才拥有经典。”王琴表示,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传承二字已深深刻进了她的工作、生活,“安庆的黄梅戏人从不吝啬交流、指导和探索,这是一辈又一辈从业者传承发展黄梅戏共同坚持的理念。”

  今年展演周开幕式的节目单上,每个唱段均清晰标注作词、作曲、编曲、记谱、音乐整理等信息。很多传统戏年代久远,安庆黄梅戏人花费了很大气力来确定这些信息。还注明了“调”,例如《夫妻观灯》“观灯调”,这也是黄梅戏的一种回归,让观众对黄梅戏的发展有更多了解,更是对黄梅戏发展历程的一次回望。

  传承经典,方能理解经典、活用经典。开幕式上,《徽州女人》《延年和乔年》《太阳山上》等新编黄梅戏精彩纷呈。

  近年来,创排《六尺巷·宽》《延年和乔年》等20余部黄梅戏大戏;《徽州女人》等4件作品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名单;《欠条》等20多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方以智》等一大批剧目入选全省戏剧孵化计划项目;《太阳山上》入选全国戏曲创作优秀案例中的文学话剧作品戏曲转化“十佳案例”,参加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并代表安徽省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奖;黄梅戏小戏《戏说名利》近期也将代表安徽参加中国艺术节、角逐群星奖……

  “向历史回望,黄梅戏是在近100年从地方性剧种迅速发展为影响广泛的全国性剧种。”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晓天直言,从传统戏到新编戏,黄梅戏不断出新,但不变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诠释东方美学的文化内核。

  安庆的新编剧目创作,一直坚持表达东方哲学、美学,表现新时代的优秀精神和动人故事。“安庆代代黄梅戏创作者,都朝着创作经典的这一方向努力。”黄梅戏作曲家陈儒天表示。

  15岁、20岁、28岁、34岁……

  看戏的年轻人为何越来越多?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来自安庆的大学新生在军训期间唱响黄梅戏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火”了。

  多年国庆假期,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黄梅戏剧场,有安庆人,也有外地人。

  看戏、学戏、唱戏的年轻人为何越来越多?

  “当代黄梅戏的创作发生了变化。”陈儒天介绍,新编黄梅戏会根据剧情、情绪、人物表达的需要,融合交响乐、现代舞美等多种艺术形式。这种创新,让黄梅戏这一舞台艺术,更具现代化气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我们的创作,始终围绕时代主题,围绕百姓真实生活。”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主任王庆生表示,找到与时代、与观众的共鸣,是当今黄梅戏创作始终在坚持的事。

  近年来,安庆市还涌现出一批沉浸式黄梅戏。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打造出《玉天仙》等一批具有探索意义的黄梅戏新编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小剧场戏曲是黄梅戏发展多样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它通过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将当代审美和传统技艺相融合,为黄梅戏的创作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一级演员、《玉天仙》主演夏圆圆说。

  不止舞台创新,黄梅戏演出形式也有突破。太湖县黄梅戏剧团走进景区,创新编排新剧目,让演员装扮为景区NPC(非玩家角色),不仅融合当地文化故事,还注重与游客的互动性,增加盖章、抽奖、猜拳、问答等环节,丰富游客在景区的游玩体验。

  “几乎每年国庆假期都来安庆看黄梅戏。”去年,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举办期间,34岁的山东黄梅戏戏迷张鑫在安庆看了5天戏。“安庆的黄梅戏新编剧目很精彩,在视听上更容易带动情绪,更符合我平时的视听习惯。”张鑫说,他是因《徽州女人》成为黄梅戏戏迷,具有更为现代视听体验的黄梅戏更被他所接受。

  今年28岁的安庆人江舒雅是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黄梅戏会馆的忠实粉丝,“沉浸式的小剧场黄梅戏,跟小时候看的传统戏有很大不一样,有着非常新鲜的舞台效果。”对江舒雅而言,传统戏好看,新编戏也好看。

  当然,也有很多因传统戏,开始关注黄梅戏的年轻人。

  “黄梅戏和梆子戏有很大区别,她的韵味非常独特,在学唱方面对戏迷的包容性也更强。”今年20岁的河南人王梓鞠从小跟爷爷学唱河南豫剧,后来因倒仓(倒嗓)未能成为一名戏曲演员,“但我对戏曲的热爱并没有改变。有次在浙江旅游时,看过一场安庆剧团演出的黄梅戏,便成了一名黄梅戏戏迷。现在只要有空,就会来安庆旅游,白天看景,晚上听戏。”

  看黄梅戏、学唱黄梅戏,成为江苏南京戏迷夏禾在业余时间投入最多时间的兴趣爱好。今年五一假期,15岁的夏禾又拉着父母从南京来到安庆。

  “与其说黄梅戏通俗易懂,不如说黄梅戏符合百姓审美,是一种具备普适性的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沈义贞直言,黄梅戏融缩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的追求。

  “黄梅戏文化的构建与发展,绝非单纯的创作、演出过程。在安庆,黄梅戏始终没有脱离更广域的社会成员在艺术审美取向中的转化。”李晓天表示,愿意、能够走到普通老百姓中去,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正是黄梅戏的魅力所在。


(全媒体记者 管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