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徽茶县长说 | 太湖县副县长张家侠诠释“茶禅一味”的精神原乡
在山峦叠翠、水系纵横的皖西南苍翠深处,有一座以湖为名、因茶而兴的千年古县——太湖。这里不仅孕育出了形似稻谷、色碧、香清而味永的“天华谷尖”,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起一个以“三茶”统筹为脉络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
花亭湖千重山色、万顷波光
8月25日,太湖县副县长张家侠做客由安徽省茶业协会联合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徽商传媒、文旅融共同策划主办的2025“皖美徽茶县长说”栏目,系统介绍了太湖县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愿景。
太湖县花冲茶场
太湖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禅宗二祖慧可曾在此驻锡三十余年,与僧徒培茶、采茶,亲制之,后僧众争相效仿,可谓无寺不茶,为太湖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基因,太湖县也因此成为“茶禅一味”哲学的精神原乡。
太湖县小池镇茶叶基地
1986年,在茶学专家陈椽教授的指导下,太湖县恢复创制了历史名茶“南阳谷尖”(后更名为“天华谷尖”)。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饮后,当即挥毫赋诗《咏天华谷尖茶》:“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2004年,太湖县又根据史料记载,开发“二祖禅茶”(现更名“天华云雾”),深受广大爱茶者的青睐。
名优茶精选提质中心
品牌形象店
太湖县茶产业直播团队运营公司
太湖县茶文化展示体验中心
近年来,太湖县坚持“三茶统筹”理念,着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构建了以“天华谷尖”“天华云雾”“天华红”为代表的“两绿一红”品牌体系,实现从“产茶大县”向“品牌强县”的转变。
“茶叶不仅是传统农产品,更是融合了文化、旅游、科技、品牌的综合性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据张家侠介绍,全县15个乡镇中,涉茶乡镇有11个,产业辐射8万多人 。
从茶园规模上看,太湖县茶园面积达13.6万亩,2024年干茶产量6030吨,一产产值6.61亿元,综合产值达17.3亿元,其中年出口夏秋茶4000多吨。
从加工体系来看,太湖县现有各类茶叶经营主体450余家,其中茶叶加工厂148家,年加工能力超8000吨,在建出口茶智能中央工厂1家,年加工能力7000吨。
天华谷尖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品牌建设上,太湖县实施“公用品牌+企业商标”战略,通过“四统一”管理机制——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指导价(县茶产业协会平台发布),强化质量控制和品牌溯源,成功将“天华谷尖”培育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获全国名优绿茶金奖等多项荣誉。
太湖县洪畈村茶旅融合示范点
太湖县花冲村茶旅融合示范点
太湖县天华村茶旅融合示范点
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太湖县建成多个茶旅融合示范点,“朴初故里 文润茶香”旅游路线获评安徽省最美茶旅路线。同时,对茶产业实行综合开发,拓展加工白茶、花茶以及茶食品、茶饮料等品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茶,已然成为太湖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近4年,太湖县累计投入超5000万元资金用于促进茶产业振兴发展。今年新建了茶叶交易市场,配套2900㎡的名优茶精选提质中心,为全县茶企、茶农搭建起集交易、展示、精选、拼配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张家侠坦言,尽管太湖县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内和省内一些重点产茶县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发展中面临着加工水平不高、龙头带动不足、市场竞争不强、品牌效益不显、人才支撑不够和产业链不长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对此,太湖县已有清晰的发展路径:
一要提升基础建设,实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加快本地优良茶品种选育 ,建设高标准茶园,推进茶叶加工生产线向标准化智能化升级。二要健全保障体系,包括夯实人才支撑、引培龙头企业、推广标准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等。三要深化品牌建设,推进出口茶智能中央工厂建设,打造出口茶集散中心,进一步挖掘整理太湖千年茶史,用文化赋能品牌发展。四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茶旅融合升级,推进茶叶精深加工。
一片茶叶,连接着古今。
张家侠强调,太湖将在“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双轮驱动下,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