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处理中秋后的“甜蜜负担”别仅靠企业自律

  作为节日食品,月饼销售时间较短,通常情况下集中在中秋节前两周。中秋过后,包装精美、寓意团圆的月饼,一夜之间从“宠儿”变为“弃儿”。那些卖不完的月饼,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每年中秋节一过,都会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中秋月饼市场属于“短命”,就是在中秋前火爆一阵子。而中秋一过,昙花一现的月饼,就像过气的“嫔妃”一样被打入冷宫,即使打折叫卖,也基本无人问津。月饼好吃,却基本集中在中秋节这天吃,因为月饼并非常态食品。中秋节过后,月饼总会有剩余,而如何处理中秋后的“甜蜜负担”,每年都成为一个话题。

  据悉,正确处理剩余月饼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打折贱卖,二是下架发回厂家处理。而“发回厂家处理”最为关键,因为厂家一般都会根据退回月饼本身的状况进行处理。如果月饼还在保质期内,则会粉碎处理,将其磨成饲料。如果过期,则采用其他方式处理,损失由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

  不过还是有人担心,尽管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对退市月饼要监督销毁,但执行得是否到位,仍是谜团,并不能排除有个别唯利是图的厂家存在。这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把剩余月饼的馅料加工再利用,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从过往发生的事例来看,偶有厂家以身试法。多年前发生的“南京冠生园事件”,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

  可见,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莫让剩余月饼,尤其是过期月饼“回炉再造”坑害消费者的事情再发生,这样的提醒并非多余。每年中秋节一过,网络上就会出现很多“回收月饼”的信息,那么不禁发问:这些回收的月饼究竟流向了哪里?如何处理剩余过期月饼,绝非小事一桩,而是必须重视的大事,因为事关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可见,处理中秋后的“甜蜜负担”别仅靠企业自律,而是要将其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对剩余月饼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处理监督机制,才能使其去向和处理得到有效监督,以有效遏制“陈馅糕点”或“陈馅月饼”害人,也才能使消费者不再担忧,这才是对食品安全高度负责的做法。


(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