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正文

流芳华夏黄梅韵 姹紫嫣红汇宜城
——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综述

  “黄梅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是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的宗旨,也是展演周连续9次举办交出的一份对戏剧、对城市、对人民的答卷。

  在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开幕乃至更早之前,安庆全城就已经沉浸在一片热闹的氛围中,街道、景点、路口等处竖立的巨大演出安排表,让安庆人为之兴奋,也让各地游客收获旅途的意外之喜。

  从9月26日至10月8日,在为期13天的展演周期间,来自安徽、江苏、湖北三地的18台优秀黄梅戏剧目,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大剧院、安庆石化俱乐部一一上演,而每日在广场、公园轮番不间断的系列惠民演出和戏迷集会,更是呈现了一场场全民参与共享的文艺盛宴。

  如今,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在戏迷的掌声与不舍中落下帷幕,但无论是在媒体专访还是剧目主创与观众的互动中,诸如“期待再次来到安庆演出”“有机会还要来安庆切磋交流技艺”的约定被彼此珍藏。

  在回望中前行,为未来续写华章。从2013年到2025年,一幕幕光影、一句句唱词、一个个或鼓舞人心或发人深省或引人遐思的戏剧故事,无不彰显:安庆,就是“有戏之城”。

14.jpg

  10月8日晚,作为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展演剧目,黄梅戏《延年和乔年》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大剧院精彩上演。 全媒体记者 徐火炬 摄

  走进安庆,成为“剧中人”

  “好剧目集中”,这是对展演周期间,安庆演艺生态最直白的描述。

  夜幕垂下,灯光渐暗。9月26日晚,当婉转悠扬的黄梅戏腔响起,身着盛装的演员们依次登场……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开幕式暨《黄梅戏经典唱段》演唱会拉开序幕,也宣告着秋季的“醉美安庆”再度来临。当晚,《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多个经典传统剧目选段集中呈现,并由40余人组成的乐队进行现场伴奏。

  当展演周叠加中秋、国庆双节,剧场迎来一波又一波戏迷游客,众人沉浸在一场又一场文化交织的盛宴。

  10月1日晚,青春版《女驸马》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这是展演周18部优秀剧目中唯一来自高校而非专业剧团的演出。

  不到19时,剧场外早已排满了等候入场的观众。对于青春版《女驸马》,观众很是期待,“我儿时是看严凤英大师《女驸马》‘入坑’,之后看过韩再芬老师的《女驸马》,这次专门到安庆看青春版《女驸马》。”“了解到青春版《女驸马》是十五六岁的娃演的,想过来看一下。”

  舞台之下,座无虚席,手持戏票的观众翘首以待。而像这样的场景,在展演周的各个剧目演出前都不断上演。无论是饭后出门看戏的市民,还是专程到访的游客,因为展演周,他们不约而同地走进剧场,成为“剧中人”,与角色共悲欢,与时代同呼吸。

  这正是戏剧的魅力——本次展演周本着排好戏、演好戏、推好戏、传好戏的原则,遴选出18台优秀剧目集中展演,新创剧目紧扣浓厚的时代主题,以黄梅歌盛世,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些优秀剧目中,有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有扎根生活的现实题材,还有历久弥新的传统经典。《好一朵茉莉花》《凌霄花开》《太阳山上》诠释对信仰坚定的表白,《林娘》秉承“知足常乐”精神,《红丝错》和《五女拜寿》体现家庭伦理与亲情,《碧水东流》以小切口、小人物表现大时代的大变化,《白云生处有人家》展现转型发展生态旅游的变迁……无论是经典剧目还是新创剧目,都注重从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中提炼主题,潜移默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回望展演周的来路,恰是安庆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3年展演周首次举办至今,已成为推动多彩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多年来,观众既欣赏到省外优秀剧目,也一睹《徽州往事》《延年和乔年》等省内剧作的风采。

  “这些年通过展演周,我看到了许多曾经一票难求的省外精品,也欣赏到越来越多安庆本土院团自创的优秀剧目。”作为一个戏曲迷,安庆市民杨志汉早已把看展演周列入年度计划。让他欣喜的是,除了家门口看好戏的便利,还看到了安庆文艺创作水平的提升,看到了一批批扎根时代、艺术精湛、制作扎实、深受群众喜爱的舞台作品从这里走出,展现出安庆文艺创作蓬勃向上的生动态势。“作为安庆人,很自豪。”

  走进安庆,成为“传承人”

  本次展演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让安庆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在剧场内外、街头巷尾都能感受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遇见美、感知美。

  9月30日晚,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黄梅戏广场舞展演在皖江公园广场热闹开演,全市17支队伍用灵动的舞步,让经典黄梅戏“跳”进百姓生活,现场吸引了3000多名观众观看,在线直播观看量达4万人次。从10月1日至10月7日,2025“安庆处处唱黄梅”系列文艺惠民演出走进社区、乡镇、广场等地,首场展演吸引7000名观众现场观看,线上直播观看量40万人次。“百姓戏曲大舞台”系列文艺惠民演出在安庆市科技广场文化舞台同步上演4场,集结多个民营黄梅戏剧团联袂演出,每场平均吸引约1500名观众驻足欣赏,累计观看群众超6000人次。

  除了长期坚守在基层戏剧舞台的优秀演员登台献技之外,新老戏迷、民间班社、海外友人同样站上舞台,秉承黄梅戏文化特质,以拿手好戏“八方贺黄梅”,成为“传承人”。

  10月2日至6日,备受瞩目的第四届“严凤英杯”全国黄梅戏票友会在皖江公园广场接连举办三场复评、两场终评。首场复评活动中,来自省内外的票友们轮番登台,38个精心编排的节目让经典与创新在舞台上碰撞出别样火花,为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注入了浓浓的烟火气。

  “在青海待了三十多年,刚去的时候,身边没人听过黄梅戏,现在听戏、学戏的人越来越多了!”张海银是土生土长的安庆人,此次带着《小辞店》选段“好妹妹送我上阳光大道”登台,已是第二次站上“严凤英杯”全国黄梅戏票友会的舞台,“能把黄梅戏带到西北,再回到家乡和全国票友切磋,这份骄傲,比拿奖还开心!”

  艺术的“和声”也跨越地域界限,让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增进友谊。“在安庆听到最多的就是黄梅戏!以前不懂剧情,只觉得曲调好听,今天自己上台唱中文、做动作,挑战不小!”10月1日,外国友人凯特和麦克斯在2025“安庆处处唱黄梅”文艺惠民演出首场展演迎来了自己的黄梅戏舞台初体验,为观众带来黄梅戏《夫妻观灯》选段,除了紧张,更多的感受是兴奋和荣幸。“我要把今天的演戏经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她们也接触黄梅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凯特在演出结束后表示。

  公园里、广场上,走在安庆的大街小巷,临时搭建的戏曲舞台如珍珠般点缀在山水之间,整座城市成为名副其实“没有围墙的剧院”。目不转睛的银发戏迷、举着手机录制的年轻观众、跟着旋律轻和的孩童……在安庆,心中有戏,人人都是舞台的“主角”。

  走进安庆,成为“画中人”

  “躬耕”展演周并非阳春白雪,而是深谙文旅商融合之道。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以戏为媒,以节为引,不仅剧院、戏台人气爆棚,好山好水好客的安庆各大景区、文博场馆也成为热门地标,人们走进安庆,成为文旅市场活力迸发“长卷”里的“画中人”。

  本次展演周按照“市县联动、城乡互动”的原则,在所辖各县(市、区)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商贸活动,活动聚焦“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品牌,指导知名景点、主要演艺场所开展黄梅戏特色演出,同步开展“戏票换门票、门票换戏票”活动,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度。

  早在展演周前夕,安庆就不断创新方式,精准深入宣传推介,精心策划并成功启动多项预热活动,既让黄梅戏向“外”走出去,扩大受众市场,又让黄梅戏散发“内”向吸引力,让更多群体感受安庆这座城的魅力。

  自9月15日起,充分利用上海百年公交20路,通过更新车身广告主题,集中展示了极具安庆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成功举办2025“四季安徽”文旅系列推广活动暨安庆休闲度假康养产品(北京)推介会,搭建京皖两地合作桥梁。邀请胡优雅、汪佩琪等“00后”大学生为安庆文旅“在线打call”,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平台发布主题推文、短视频,全网阅读(播放)量近1000万次。“超级皖”美食争霸赛安庆选拔赛暨“好七好戏在安庆”城市嘉年华活动在滨江夜市盛大举行,以“好七好戏在安庆”为核心主题,将地道美食与黄梅戏文化深度融合,现场吸引超1.3万市民游客深度体验。

  当展演周叠加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全市文旅系统聚焦“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来安庆,庆国庆”主题,精心策划文化展演体验类、非遗民俗类、线上活动、景区特色活动等文旅活动超300场。

  天柱山风景区打造七天七主题的国庆星空音乐会,从“祖国礼赞”到“日出东方”,吸引28.1万游客登顶共赏,实现门票收入72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1%、22.5%;六尺巷景区吸引4万市民游客齐聚,在红歌嘹亮贺华诞、黄梅戏声韵婉转中,共同传递对祖国的深切祝福,接待量同比增长73.3%;太湖县花亭湖景区“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吸引10.1万游客沉浸式感受红色历史;安庆古城、五千年文博园、孔城老街等推出国风嘉年华、动漫游戏展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了大批国风文化爱好者与动漫群体。

  “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已成功举办了9次,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次展演周继续深入挖掘黄梅戏文化,推动艺术赋能城市发展,让艺术之光在安庆熠熠生辉,为安庆打造文旅强市增光添彩。”展演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焦庆表示。

  下一步,安庆市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推动黄梅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黄梅戏”“六尺巷”等城市IP,创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见习记者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