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古寨诗意浓 跟着赛事来旅游
中国诗歌之乡山径赛(宿松白崖寨站)雨中开跑
10月19日清晨,细密的雨丝斜斜洒落,给宿松县白崖寨的千年石墙镀上了一层温润的光泽,“南国小长城”的轮廓在烟雨里更显雅致。随着一声清脆的鸣枪划破雨幕,2025中国诗歌之乡山径赛(宿松白崖寨站)正式开跑。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越野跑爱好者,或裹着轻便雨衣,或戴着防水帽,踩着略带湿润的山道,从白崖寨景区门口出发,在雨雾中穿越古寨、追逐诗意,用奔跑的脚步,解锁雨中宿松的独特魅力。
10月19日,500余名越野跑爱好者在雨中解锁“诗意山水、滋味宿松”的魅力。 通讯员 欧阳星宇 摄
这是宿松县首次举办山径赛,即便雨水来袭,赛事仍严格秉持“专业、安全、热情服务”的理念,全力打造带有本土特色的越野跑品牌。为适配不同水平跑者的需求,组委会精心设置了三大组别:40千米卧龙组面向渴望挑战极限的资深跑者,32千米凤雏组契合有一定经验的越野爱好者,20千米云履组则为新手敞开大门。无论新手还是老手,都能在雨润青山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奔跑节奏。
为何这场赛事能冠以“中国诗歌之乡”的名号?答案藏在宿松两千余年的文脉里。早在2008年11月6日,宿松就被中国诗歌学会正式授牌“中国诗歌之乡”,成为安徽省首个获此称号的县(市)。从西汉建县至今,这里始终是“诗书昌盛之地”:秦始皇曾在此驻足,陶渊明、李白、王安石、苏东坡、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更是流连于此,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雨雾朦胧中,千年诗意似在山间回响。
本次赛事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那条浸润在雨水中的赛道。赛道核心区域白崖寨,建于元朝末期,是座历史厚重的军事古寨堡,长约5千米的古石城与完好的城门遗迹让它享有“南国小长城”的美誉。本次赛事起终点均设在白崖寨景区门口,鸣枪后不久,跑友们便穿过雨幕,途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攀龙门”——湿润的石痕更显古朴,雨雾萦绕间,仿若穿越千年,触摸到古寨最本真的历史质感。
户外越野本就考验保障,雨天更是如此。为让跑友安心参赛,赛事组委会做足准备:赛前,工作人员对赛道全程巡查清理,逐一排除安全隐患;公安部门提前摸排风险路段,制定赛时交通管控方案;卫健部门安排救护车与医护人员流动值守,几十名应急救援队员在风险赛段巡逻执勤;赛道沿途设置5个补给点+医疗点,额外增设2个补水点,100多名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全程待命,为跑友的每一段路程保驾护航。
“赛道结合了景区路线和村道,沉浸在宿松的自然风光里,还能感受到村民的热情。赛事组织也非常周到,每个站点的志愿者都很专业。”20千米云履组女子组冠军崔秋雨对赛事安排赞不绝口。
如今,“跟着赛事去旅游”已成热门选择,这场雨中赛事,也成了跑友们解锁宿松的独特窗口。
“比赛结束后,我打算多待几天,去小孤山看看雨后天晴的风光,再品一品宿松的特色鱼宴,好好感受这里的美。”参赛选手张煊三早已定下赛后旅游计划。
这场雨中的山径赛,不只是一场越野跑,更是宿松推动“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探索。赛事期间,宿松把美食体验、美景观光、民俗文化等内容与体育赛事巧妙融合,让参赛选手在运动中充分感受“诗意山水、滋味宿松”的魅力的同时,把赛事“流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消费潜力”与“发展动能”。
“本次赛事活动融合了文化、商业、旅游等业态,是一次文体商旅融合的实践。”宿松县文旅体局党组成员韩权喜表示,未来宿松将继续坚持“赛事+”“+赛事”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赛事服务保障,提升赛事体验,让更多的人通过赛事认识宿松、走进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