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汽车车友->正文

车企流量营销的AB面

影视明星、体育冠军、演艺圈新秀,一时间纷纷涌入“金九银十”新车发布的舞台。近期的汽车圈骤然从“车企老总秀场”转变为“文体圈明星秀”,几乎每天都有车企与明星组成的“新CP”亮相。上半年还在让老总直播卖车的车企,如今集体转向邀请明星,部分车企甚至有意限制老总的曝光率……种种迹象表明,车企的流量营销正在转型。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许多车企借助互联网营销迅速崛起,然而过度依赖流量而忽视产品品质,正使品牌陷入被流量反噬的危机。同时,用户自主意识逐渐觉醒,对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的不足、流量误导等问题,都因网络发酵而引发品牌信任危机。如何在流量浪潮中稳健前行,避免被流量反噬,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流量反噬风险显现

  概念前卫、话术诱人、明星营销……从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再到高端品牌,几乎都在开启“明星登场”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仅9月,就有超过10组车企与明星的“新CP”合作官宣。无论是“60后”还是“00后”,几乎每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都能在这场“星耀车圈”的潮流中,找到熟悉的面孔。

  明星代言汽车,已经迅速成为一种现象。当前汽车市场消费群体年轻化趋势愈发显著,“90后”、“00后”逐渐成为购车主力军。车企借助明星的流量效应打开年轻消费市场,无可厚非。甚至有的品牌通过明星参与新车发布会、粉丝见面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目标用户关注,使车型成功破圈,实现销量显著增长。与以往单纯的广告宣传不同,如今的明星引流更注重与品牌调性的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共振,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旨在让消费者在情感上与品牌产生共鸣。

  与前些年明星代言相比,如今车企与明星的合作模式已从过去的长期绑定转变为“流量快餐”。此前,车企与明星签约代言多为3~5年合同,费用达千万元级,如今更倾向于“单次活动+细分车型”模式,甚至一次邀请多位明星对应不同细分车型,覆盖不同受众。这种“快餐型”合作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避免“明星塌房”的潜在风险。此外,以往代言明星大多未接触过产品,而如今一些合作明星本身就是车主,其日常用车生活照片更具真实感,更易引发年轻消费者共鸣。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为何上半年车企老总纷纷出镜“卖车”,下半年却几乎全面转向与明星合作?有行业人士认为,这是要避免被流量反噬。此前,一些车企过度依赖老总个人IP进行品牌宣传,虽提升了知名度,但也带来潜在风险。部分车企高管因言论引发争议,使品牌陷入舆论漩涡,给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如一些高管将辅助驾驶“神化”,在发生致命事故后,主管部门叫停了这类不实宣传,使这些高管几乎一夜之间从直播中“谢幕”。此外,高调营销、隔空互怼引发的负面舆情频发,有的车企高管“个人秀”甚至成了“大型翻车现场”,流量反噬风险迅速上升。因此,面对舆论压力和流量反噬风险,车企高管“避风”成为普遍的选择。

  “明星接棒老总进行流量营销,已成为当下车企营销的主要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瑞认为,一方面,从现实案例看,当企业老总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时,一旦车企及品牌遭遇负面事件,老总个人易成舆论焦点,引发“流量反噬效应”,导致品牌信任危机。这让车企反思,过度依赖老总个人IP营销存在巨大风险,需寻找更稳健的流量传播方式;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也迫使企业认识到“流量泡沫”的不可持续性。从传统车企到造车新势力,下半年以来均大幅减少甚至拒绝“网红式”曝光,回归专业经理人形象,不再追求娱乐化营销的短暂热度。这种转变体现了车企在监管收紧和市场成熟背景下,对营销理念的深刻反思和调整,从盲目“博流量”逐渐转向借助“明星流量”。

  产品缺陷更易放大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互联网流量营销已成为汽车企业营销的“捷径”。然而,过度依赖流量而忽视产品本质,正使一些品牌陷入被流量反噬的风险乃至困境之中。“如果企业将流量视为‘万能药’,就极易被流量反噬。”一位汽车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流量如同一面放大镜,既能展现品牌的光芒,也会放大产品的致命缺陷。前些年,一些新能源汽车产品在续驶里程、材料等方面虚标问题,曾引发网络舆情,给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互联网思维与汽车工业的底层逻辑存在一定冲突。互联网企业凭借“快速引流”的流量模式屡创佳绩,但这一模式移植到汽车行业,却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汽车产业链长、品控复杂,尽管产品迭代加速,但这一过程并非可无限压缩。时间压缩可能导致安全冗余设计与技术调校不足,即使有互联网流量加持,一旦出现问题,便会迅速引发舆论风暴。同时,在互联网领域,与流量密切相关的粉丝经济力量不容小觑,手机品牌常能凭借流量营销策略培养出高忠诚度用户群体,而汽车却难以做到。汽车消费市场有其独特特征,消费者购车时更依赖专业判断与理性决策,品牌流量并不一定值得信赖,车辆本身的品质、安全、可靠等因素更为重要,也是消费者首要考量因素。

  消费者更看重车辆能否在关键时刻保障家人安全,能否在长期使用中稳定可靠,而非流量和情感化营销话术。这深刻反映出互联网流量思维下的“情感营销”与汽车行业核心的“品质价值”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汽车消费的特殊性绝非简单的流量经济模式所能轻易撬动。过度依赖流量营销背后还隐藏着日益增长的合规风险。随着汽车行业监管标准不断升级,汽车产品在性能宣传、技术更新等方面面临更严格的法规约束。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企业若进行虚假宣传,将面临高额罚款,这对企业财务状况与品牌声誉均是沉重打击。合规成本之高,足以吞噬企业数年利润,为过度依赖流量营销的车企敲响警钟。

  用户意识开始觉醒

  近年来,话题营销、流量为王、“网红车型”等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只有符合用户需求的优质产品,才能真正称得上成功,流量并非衡量标准。“当用户意识开始觉醒,品质便显得比流量更为重要。”刘瑞认为,如今,用户对汽车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的期望日益提升,无论车企及品牌流量多高,若存在误导消费者等问题,都会引发不满。流量或许能将车企推上巅峰,但一旦产品力不足、品控失守,流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快更猛,小问题也可能因网络发酵演变为品牌信任危机。一些车企已意识到,绝不能以流量代表汽车产品的价值,核心竞争力应始终建立在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之上,并注重长期发展。

  令许多消费者记忆犹新的是,为了追求流量,一些品牌曾不惜代价。种种乱象导致行业给用户留下“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印象,也有车企将宝贵资源从技术研发转向流量炒作,严重损害了自身的长期竞争力。随着市场秩序的规范,汽车市场的天平正逐渐向用户倾斜。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度大幅提升,汽车用户的自主意识在觉醒,对产品的需求也发生巨变。前些年,用户购车时易被流量营销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盲目追捧“网红车型”。如今,用户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不再轻易被流量左右,而是聚焦于产品品质和实际体验。

  此前,有车企高管质疑,语音开启天窗需4秒,而物理按键仅需1秒。这种质疑反映了当前汽车行业在智能化发展中,对“为智能而智能”现象的深刻反思。用户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更注重这些功能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带来便捷、高效的使用体验。在以往流量主导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用户对售后服务、维修保养专业性、电池更换成本与便捷性、充电服务覆盖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户不再容忍车企“重营销轻服务”的做法,而是期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保障。这一系列变化表明,用户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市场主导者,他们的需求和选择将直接影响汽车市场走向,而非流量决定一切。

  当前汽车市场用户的决策模式正发生深刻转变,从“流量引导”逐渐转向“口碑驱动”。即使一款汽车凭借巨大流量迅速走红,若产品与宣传不符,存在续驶里程虚标等问题,不仅会引发车主集体维权,最终也会导致品牌口碑崩塌。这充分说明,即便拥有强大流量支持,若产品质量不过关,无法兑现品牌承诺,终将失去用户信任。

  如今越来越多的汽车用户通过真实体验、专业测评、车主社群交流等方式获取有价值信息,其中用户的真实评价和口碑传播至关重要。他们会根据亲身经历,推荐或不推荐某款车型,这种口碑传播的影响力远超传统流量营销。在此市场环境下,车企不得不从追求流量噱头转向构建价值认同,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以赢得用户口碑和信任。

  刘瑞认为,在当前汽车用户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汽车企业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售后服务流程智能化,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重视用户反馈,将其作为产品和服务改进的重要依据,实现持续改进,将一次性用户转化为长期忠实客户。此外,汽车企业还可提供线上预约、上门服务、代步车等便捷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售后服务体验。公开维修费用明细,让用户清晰了解每笔支出,也能提升服务透明度和信任度。当流量热潮退去,汽车行业终将回归商业本质,即用户价值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稳健前行方能致远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经历市场洗礼后,车企应深刻认识到,产品才是永恒的根基,而流量仅能作为辅助。只有建立相应的体系和机制,才能在流量浪潮中稳健前行,避免被流量反噬。回归本质,才能看清流量营销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市场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被反噬风险。汽车作为一种高价值、耐用性的大宗消费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会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注重产品的质量、性能、安全性、舒适性等核心要素。如果这些要素不过硬,流量再大也无法赢得用户信服。客观而言,流量只是汽车营销的“敲门砖”,而产品力才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

  “产品品质是车企生存发展的根本逻辑。”刘瑞也认为,产品是主角、流量是辅助,这一道理已被实践所证明。尤其是随着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和消费者的日益理性,品牌车型若不能提升品质,最多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淡出市场。产品品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桥梁,是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消费者的购车决策越来越理性,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考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那些真正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高品质产品的车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面对流量营销的冲击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企业必须回归产品本身,以提升产品力为核心,构建完善的产品管理体系和透明沟通机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安全、品质宣传,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同时,还需立足多元化销售管理,制定合理的销售目标,努力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线下4S店,也要积极布局线上电商平台等,针对不同渠道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覆盖率。在线上,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汽车电商平台等渠道,展示产品信息、开展线上营销活动、提供在线购车服务,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

  在流量营销过程中,车企需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提前预防和应对这些风险。其中,制定应急预案是应对流量反噬危机的关键。车企应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应对流程。预案中应包括危机发生时的信息发布策略、沟通协调机制、问题解决措施等。如遇到“明星塌房”事件时,车企应迅速评估事件对品牌的影响,根据预案决定是否终止合作关系,并及时发布声明,表明品牌立场和态度,减少对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

  “注重品牌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是增强抵御流量反噬风险能力的重要措施。”刘瑞认为,一个具有深厚品牌底蕴和良好口碑的品牌,在面对流量反噬危机时,往往能凭借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认可,降低风险影响。因此,车企应通过长期努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奠定良好的用户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流量反噬风险的冲击。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降低流量反噬的可能性,保护品牌形象和产品销售。车企唯有坚守“产品为根,流量为辅”的理念,既要深耕产品品质,又要理性运用流量,以真实内容、精准定位、风险防控实现营销破局,才能在流量浪潮中保持清醒,避免被反噬,并在赢得消费者长期信赖的基础上,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