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财经新闻->正文

坚守科技报国初心 用玻璃创造美好世界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

  在中国乃至全球玻璃新材料领域,彭寿的名字与无数个“第一”和“突破”紧密相连。从大学毕业踏入国家级研究院,到进入中国建材集团,执掌打造营收超四百亿元的科技集团,成为国家新材料领域战略科学家,四十余年来,他始终专注于一件事——玻璃。从技术受制于人到实现全球引领,这片薄薄的玻璃,承载的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辉煌,更是一代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初心与担当。

  9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彭寿接受本报专访,分享了他的创新历程,回应了家乡安庆的“创新之问”,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宝贵的智慧力量。

  面向需求:

  在创新路上坚定前行

  作为安庆桐城人,彭寿始终心怀桑梓。“我1982年大学毕业被分到了国家级研究院,从事玻璃设计工作。”他的回忆,将我们带回了中国玻璃产业“引进一条生产线还要交不少专利费”的艰难岁月。老一辈科研人员为国家玻璃事业奋力攻坚的身影,深深触动了他。“前辈们的奋斗故事激励着我,坚定了我的信念——必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行业转型需求,为企业发展找出路。”彭寿说。

  这份初心,让年轻的彭寿立下誓言:“一定要把玻璃事业做成伟大事业。我们不仅要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还要实现引领!”

  当国外垄断汽车玻璃核心技术时,彭寿带领团队进行数百次热工实验,攻克了锡槽物理化学稳定性这一制约中国浮法技术发展的技术难关,推动中国汽车玻璃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助力福耀成就“全球汽车玻璃之王”的传奇;当新能源产业呼唤高透玻璃时,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微铁高透过率光伏玻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显著提升了中国光伏玻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当华为提出用玻璃替代柔性屏塑料基材时,他带领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从0.12毫米超薄玻璃到30微米柔性玻璃,最终实现了100万次折叠无裂痕、笔尖冲击无损伤的世界创举。

  “当初我们实现100万次折叠这一世界创举时,华为提出了‘笔尖实验’的严苛要求——从1.5米高度让笔尖自由落体冲击玻璃而不产生裂痕。”彭寿从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平滑冰面上完成高难度动作的现象中获得启发,通过追求玻璃极致平整度,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科技创新一定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真正打通创新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彭寿强调。

  2024年6月,在嫦娥六号的星际之旅中,一块看似普通的玻璃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块由中国建材集团研制的低渗氦耐辐照高纯石英玻璃,作为航天器视窗,不仅有效抵御宇宙射线,还为航天器的精确定位提供了可靠保障。

  “我们通过持续创新,使特种石英玻璃经受住了太空极冷极热、强紫外线辐射和腐蚀性环境等的苛刻考验。”彭寿表示。

  四十余年来,从一名科研工作者、设计人员,成长为研究院院长,再到整合产业的领军者,彭寿始终扎根于他挚爱的玻璃事业。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更引领着全球玻璃产业发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并获得国际玻璃协会终身成就奖、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光华工程科技奖等殊荣。

  因地制宜: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之路

  回顾创新历程,以及带领集团实现从年营收5000万元发展到400多亿元的跨越,彭寿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让技术创新真正落地生根。如今,全球65%以上、国内80%以上的玻璃工厂都采用了他的团队开发的技术。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彭寿始终不忘回报家乡。2022年,中建材投资15亿元的太阳能装备用光伏电池封装材料项目在桐城点火投产,成为世界首条一窑八线光伏玻璃生产线,创造了七个世界第一。2023年,中玻太阳能新能源产业基地在桐城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目前正在加速推进,建成后将在桐城形成完整的太阳能新能源产业链。

  面对“创新之问”,彭寿院士建议安庆要锚定国家战略、打造创新平台、聚焦特色产业,让桐城新能源、太湖膜产业等县域经济亮点汇聚成助推安庆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我认为安庆未来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考虑安庆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未来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彭寿说,首先要明确战略目标,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际,要制定融入国家战略、符合自身特点的清晰目标,明确未来要实现的产值、GDP以及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要打造国家级平台。他建议围绕安庆的产业基础,如化工、新能源资源建立高能级创新平台,以此集聚高端人才、承接国家级重大项目。

  最后要聚焦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彭寿认为,安庆下辖各县应当学习苏浙粤经验,坚持一县一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比如太湖专注膜产业,桐城发力新能源和铜基材料,市域层面则可依托安庆石化基础,科学发展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他特别提出“经济同城化,政治区域化”的思路,鼓励安庆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借势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夯实平台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县域特色发展和市域集中发展,我相信安庆进入安徽第一方阵指日可待。”彭寿表示。

  经世致用:

  桐城文化的当代传承

  作为从安徽桐城走出来的科学家,彭寿坦言深厚的家乡文化底蕴对他影响深远。“桐城又称文都,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桐城派经世致用的思想让我深受启发。做学问、干事业一定要学以致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彭寿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他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家乡发展、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注重学用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形成“创新-转化-收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也推动着他从深耕技术一线的研究员转型为统领大型科技集团的战略科学家。伟大的事业需要科学的布局与人才的支撑,彭寿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独到见解。他将科技人才分为三类:一是“战略科学家”,能够制定战略规划、带领大兵团作战、为国家谋篇布局,这需要深厚的科技功底、重大研发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二是“一线科学家”,在战略方向确定后潜心进行具体技术攻关;三是具备“工匠精神”的科技工作者,负责将成果精工细作,实现高质量产业化。

  “战略科学家引领方向,科学家团队扎实攻关,工匠精神确保品质,三者协同,方能成就大业。”彭寿说。而他独特的“亲力亲为”领导风格,正是连接战略与执行的关键。“既要有顶层设计的能力,又要能深入一线参与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他认为,在中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程中,既需要战略科学家指引方向,也需要一流科学家扎实工作。

  展望未来:

  玻璃科技的无限可能

  面向未来,彭寿院士的目光已投向更广阔的领域,他向我们展示了玻璃材料的无限可能。从折叠手机到即将面世的折叠电脑,技术难度的核心在于尺寸增大后对平整度、强度和工艺一致性的新挑战。“玻璃材料不能仅仅追求更薄,更要根据市场需求,向更大尺寸、更优性能方向发展。”

  他描绘了由柔性玻璃开启的“柔性社会”美好图景——

  未来显示:更轻薄的AR眼镜,最终实现如隐形眼镜般的信息无缝显示;

  未来能源:将柔性电池集成在柔性玻璃上,像画卷一样带入太空,在月球、火星表面铺设,为人类深空探测提供能源;

  未来健康:开发如皮肤般的柔性传感蒙皮,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即时预警。

  采访结束时,彭寿院士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四十余载风雨兼程,那片在他手中从厚重变得轻薄、从脆弱变得坚韧、从僵硬变得柔韧的玻璃,不仅是普通的材料,更映照出一位战略科学家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也见证着中国制造业从追赶、并跑到引领的辉煌历程。

   记者手记:

  透亮人生 赤子情深

  未见彭寿院士前,脑海中勾勒的是战略科学家运筹帷幄的形象。真正见面后,却被他身上那种温润如玉的乡土情怀深深打动。

  得知我们来自家乡,他在百忙中特意调整日程,将采访提前了一小时。交谈中,这位引领全球玻璃科技的权威人物饶有兴致地说起家乡的蒿子粑、火烘肉,目光柔和,语带眷恋。

  对故乡的这份深情,远不止于味觉的记忆。他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融入血脉,年过九旬的双亲仍安居桐城,他每年必定回乡探望。这份孝心,自然地延展为对桑梓的深情反哺——用实实在在的投资建设回报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细细品味他的创新之路,同样贯穿着这种质朴而深沉的内在逻辑。从立志破解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到推动玻璃从“更薄”走向“更大”,其背后的动力,既有“经世致用”的桐城派思想传承,更是这种根植于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采访结束,我豁然开朗:那片能折叠、可登月的玻璃,之所以如此坚韧又充满灵性,正是因为它不仅熔铸了顶尖的科技智慧,更浸润了一位科学家对家与国最纯粹、最恒久的爱。这份源自故乡的赤子之心,或许正是他所有伟大梦想最温暖的起点,和最坚实的基石。


(全媒体记者 雷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