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润善举 热血暖人间
在桐城市嬉子湖镇曹岗村,有一位名叫张莹的“90后”姑娘。2024年9月27日,她在合肥完成了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成功捐献245毫升造血干细胞,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了重生的希望。她也因此成为桐城市首位、安庆市第38例、安徽省第67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近日,张莹因其感人事迹与奉献精神,被评为“安庆好人”。
(《安庆晚报》10月14日)
245毫升造血干细胞,是跨越血缘的生命馈赠,桐城“90后”姑娘张莹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平凡中的非凡”。这场生命接力的起点,藏在爷爷“帮人就是帮己”的叮嘱里,隐于“做好事别挂嘴上”的家训中,更彰显着家风作为善意源头的深刻力量。
家风如春雨,于无声处滋养人心。张莹的童年记忆里,氤氲的灶台热气与给王奶奶送米糕的叮嘱交织,退役老兵爷爷用最朴素的日常,将善良的基因植入她的成长轨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善意不再是刻意为之的道德表演,而化作融入日常的行为自觉。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为她扣好了善意的第一粒扣子,当这份浸润于心的善良延伸至社会,加入中华骨髓库便成为家风精神的自然流露。
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率,是命运的馈赠,更是对家风底色的考验。从初配成功时的果断应允,到为捐献每日增加2公里晨跑的自律,再到强忍关节剧痛拒绝止痛药的坚持,张莹的每一步抉择都印刻着家风的烙印。“要把最好的状态留给远方的陌生人”,这份对生命的敬畏,源于家庭教会的责任;悄悄完成检查不愿声张的谦逊,正是“做好事别挂嘴上”的生动践行。家风赋予善意的不仅是行动力,更有持之以恒的韧性与不求回报的纯粹。
这场生命馈赠的意义,早已超越个体层面的救助。这种由家风孕育的善举,正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张莹的故事正是这一论述的鲜活注脚。当千万家庭的“小善意”通过家风传承汇聚成社会的“大温暖”,便构筑起崇德向善的文明底色。
从灶台边的米糕到医院的捐献床,从家庭中的耳濡目染到社会上的挺身而出,张莹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优良家风从来不是尘封的家训,而是能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精神力量。当更多人从家庭中汲取善意养分,将“助人”基因融入生活,便会有更多生命之光被点亮,让文明的暖流在城市间永续流淌。
张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义举,是家风滋养善意的生动注脚。这种家庭道德传承,既塑造个体精神品格,也让平凡善举拥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为理解家风与社会文明的关联提供鲜活视角。家风是社会文明的微观基石,家庭记忆里的道德传承、日常中的善意践行,终将支撑社会向上。这份跨越血缘的生命馈赠,既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延续,更是时代文明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