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创新服务模式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近年来,宜秀区大桥街道聚焦提升服务群众质量、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在芭茅巷社区试点推行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工作,将“居民所需”与“志愿所向”深度融合,同时提升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水平,让社区治理从“独角戏”转变为“大合唱”,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党建引领+组织共育激活治理“红色引擎”
建强联动纽带,筑牢治理根基。面对“人少事多”的基层治理困境,大桥街道芭茅巷社区在全市率先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卓尔社工,充分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阵地平台优势,构建专业社会组织与志愿者队伍互促共融的生态空间,并建立“组织联建、工作联动、活动联办、品牌联塑”的“四联”工作机制,在“卓尔来帮办红色驿站”设立党员先锋岗,同时将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纳入服务体系,实现基层治理和服务保障双提升、双促进。
创新服务模式,擦亮特色品牌。芭茅巷社区依托“书记项目”,推出“红色托管班”“情暖夕阳”等特色项目,创新“一核、两为、三类、六有、五化”的“12365”服务模式,即以党建为核心,锚定“为民办实事、为企解难题”,覆盖企业、居民、新就业群体三类对象,通过“有阵地、有制度、有标识、有人员、有服务、有保障”的基础支撑,实现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等“五化”目标,让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彰显党建实效,树立示范标杆。芭茅巷社区积极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工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志愿者为辅助、社会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生态系统,并将该模式进行提炼总结推广,该社区党建案例《深耕社区、培育组织、助力基层治理创新》入选“全国社区党建优秀创新案例”,该社区“红色托管班”获评“全国工会爱心托管班”。
社工搭台+志愿补位织密民生“幸福网络”
贴心守护“夕阳红”,安享幸福晚年。芭茅巷社区建成全市首家社区老年大学,开设7大特色班级,累计服务2.1万人次;该社区老年食堂实行阶梯定价,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年均解决千余名老年人的就餐难题;该社区联合医疗机构为失能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上门体检与康复护理,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精心呵护“朝阳暖”,助力成长成才。芭茅巷社区“红色托管班”整合社工与志愿者力量,提供课业辅导、营养午餐等服务,对困难家庭子女减免费用;该社区每年暑期举办科技艺术文化节,成为1200多名儿童的暑假欢乐舞台。该社区针对困境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积极链接爱心资源助学助困,同步开展心理疏导,全方位守护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暖心帮扶“特殊群”,传递社区温情。芭茅巷社区打造残疾人之家,配备康复器材与无障碍设施,提供日间照料与技能培训,成功助力15名残障人士就业;该社区对困难家庭进行动态监测、定期走访,通过微公益创投项目为其链接社会资源,累计帮助64户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让特殊群体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温暖。
阵地共享+资源互通构建共治“生态闭环”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激活自治活力。芭茅巷社区已成功孵化12个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治理注入鲜活动能。其中,“义剪志愿服务队”服务1500位老人;“情暖夕阳”志愿队年互助服务500人次;“卓越少年”义工团为社区儿童搭建参与公益新平台,年服务700人次,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浓厚氛围。
链接高校青春力量,注入治理新动能。该社区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吸引34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并围绕物业管理、文体活动等民生问题建言献策,青春力量的注入,让社区治理更有活力。
多元筹资驱动服务,扩大惠民覆盖面。芭茅巷社区创新构建“政府购买+居民自筹+慈善募集”多元筹资模式,有效驱动志愿服务扩面提质。该社区成功孵化微公益项目10个,精准覆盖儿童服务、安全教育等重点领域。该模式既保障了专业服务的深度,又激发了志愿服务的温度,累计服务居民1.65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专业社工是传递温暖的坚实桥梁,志愿服务如滋润人心的涓涓活水。下一步,大桥街道将进一步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实践探索,实现基层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长效发展,擘画一幅充满生机的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