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在行动中重塑人与自然

  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园区减污降碳宣传教育、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开放、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打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主动战”。

  (《安庆晚报》10月16日)

  这些数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转变。从隔着围墙想象到走进设施参观,环保的透明化打破了认知的隔阂。人们通过亲眼见证垃圾变废为宝、污水重获新生,开始理解生态系统的精妙。这种理解催生尊重,而尊重孕育责任。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更令人欣喜的是,环保正在从严肃的义务变成温暖的生活实践。“望春花”巾帼志愿服务让环保融入家常,“我与江豚的绿色约定”赋予守护以浪漫色彩。当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江豚的微笑,当社区居民一起创作无废手工作品,环保就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内心的选择。这种转变至关重要——唯有当环保带来心灵的满足,它才能超越功利计算,成为持久的生活方式。

  生态阅读空间的创设尤其值得称道。它将知识与休憩、思考与交流融为一体,暗示着一种可能:环保可以如午后阅读般自然而美好。这里不仅是获取信息的场所,更是培育生态意识的土壤。在那里翻动书页的读者,或许正在悄然改变着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活动的影响力需要超越参与者的范围,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这一万余名参与者如同星星之火,但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更深厚的社会文化支撑。如何让活动期间的感动延续为日常的坚守?如何让环保从有组织的活动转化为自发的行为?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课题。

  真正的环保不在远方,就在此时此刻的选择中。每一次随手关灯,每一次绿色出行,每一次减少浪费,都是对美丽中国的具体诠释。古人说“知行合一”,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连接认知与实践的桥梁。当足够多人走过这座桥,整个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就将被重新定义。

  “山水宜城,有戏安庆”不只是一句宣传语,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召唤。在这召唤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回祖先的智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而非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每一次环保行动,都是对这种智慧的当代实践。

  期待这些播撒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让环保从有意识的行为变成无意识的习惯,从组织的活动变成生活的艺术。那时,我们将不仅在建设美丽中国,更在重塑一种文明形态——在那里,人类发展与自然永续不再是矛盾,而是和谐共生的双翼。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