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旅融合这台“好戏”越唱越精彩
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近年来,为推动黄梅戏“唱得响、唱得久”,市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提供多元资金支持,通过品牌建设、惠民乐民、文旅融合等一系列扎实举措,为我市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安庆晚报》10月16日)
戏曲是民族文化的活态载体,戏旅融合既是文化传承的现实路径,也是激发地方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要把戏旅融合转化为持久的合力,还需在品牌化、普惠化、创新化与制度化上下好一盘棋。
文化资金是保护传承的基础,也是激活市场的催化剂。财政投入应注重“输血”与“造血”并举。一方面保障传承性创作与人才培养的长期投入,维护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项目化运作、版权经营、文旅产品开发等方式培育可持续的市场生态,让戏曲成为自我造血的文化产业链条。
文化的价值在于共享,文旅融合的成效应由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来检验。公共财政应优先支持“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的常态化活动,鼓励创新票务与消费激励机制,降低观演门槛,扩展受众层面,从而把戏旅融合转化为全民的文化参与。
传统戏曲的传播不能仅靠舞台本体,要与新媒体、短视频、沉浸式体验等现代传播手段深度融合,推动内容向多样化、场景化延展。创新驱动是提升吸引力的关键,通过文创产品、微电影、主题线路和节庆活动,形成“白天旅游、夜晚看戏”的复合消费模式,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也提高文化消费的附加值和体验感。
此外,制度与评价机制需同步完善。要建立科学的投入评估与绩效考核体系,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并重,既防止资源浪费,也保障资金使用的透明与高效。对重大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品牌活动进行长期跟踪评估,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使财政支持真正产生可量化的公共价值。
文化是根,产业是枝叶;以戏为媒的文旅融合,既要守住文化根基,也要让产业枝繁叶茂。把财政支持、制度保障与创新驱动结合起来,方能让戏旅融合这台“好戏”越唱越精彩,让黄梅戏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