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围观“鸡排哥”:走出“看客”心态,守住善意边界

  在流量席卷一切的时代,守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愈发重要。这不仅是对当事人最基本的尊重与保护,使其免于被流量吞噬,也是守护我们自身理性的必然选择。

  前不久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经历了他从业20年来最疲惫的时刻。这位凭借“6元的鸡排、60元的服务、600元的情绪价值”而收获好评的普通劳动者,在汹涌而至的流量面前,每天不仅要应对巨量订单,还要面带微笑地配合无数顾客合影、拍视频,直至被“累到没有情绪价值”,甚至在人群的簇拥中被“挤得呼吸都难”。

  10月8日,他发布视频,真诚地感谢了远道而来的游客,并为炎热天气下漫长的排队而致歉。最后,他坦言自己因高强度工作需要休息一天。这个朴素的决定,为这场热潮按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暂停键。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鸡排哥”,担忧他能否在这场流量风暴中平稳落地时,或许忽略了,这场考验真正的主角并非只有“鸡排哥”一人,而是屏幕前的每一个我们。在算法的精准推送与大众情绪的裹挟之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成为一个清醒、自律且有边界感的“参与者”,而非一个随波逐流的“围观者”?

  这场网络热潮的起点无疑是善意的。人们在“鸡排哥”的身上看到了久违的质朴与真诚,他身上那种纯粹劳动者的本色,恰好契合了当下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再加上他不时脱口而出的幽默而朴实的“金句”,自带网感又接地气,更让他在互联网中进一步走红。然而,当流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向这个普通人时,最初的欣赏逐渐演变成一场功利主义的消费。线上,大量营销号与自媒体截取视频、二次创作,肆无忌惮地“蹭热度”;线下,无边界的围观与打卡扰乱了他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排队号码被黄牛炒至高价,曾经其乐融融的互动变成了必须完成的营业任务。不知不觉间,许多人从最初的“欣赏者”变成了“消费者”。

  从“鸡排哥”到因“听得懂话”的剪发技术而受到关注的“理发师晓华”,再到因三元一碗拉面坚持不涨价而走红的“拉面哥”,我们已多次看到普通人在获得巨大流量关注后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压力。“理发师晓华”走红后,其小店被大量围观者挤满,一度3天只睡一个半小时;而山东的“拉面哥”在成名后,其住所与工作地点亦被各路主播长时间围堵,致使他的正常生活与经营受到严重干扰。

  人们倾向于将普通人爆火的现象归因于平台算法。算法固然是重要的助推因素,但它并非问题的根源。算法的推荐逻辑终究源于千千万万网友的点赞、转发、评论等具体行为,它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了大众的集体情绪、猎奇心理和情感需求。我们看似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实则在共同塑造着流量的流向。

  因此,在流量席卷一切的时代,守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愈发重要。有距离的欣赏和有边界的关注,才能避免善意沦为负担。心态上,我们应完成从被动“看客”到负责任“参与者”的转变,认识到每一个用户的言行都在共同塑造网络生态;行动上,要学会欣赏但不过度打扰,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与正常生活的权利,不参与无底线的“蹭热度”行为。认知上,要清醒地理解流量的“双刃剑”效应,对网络热点保持审慎和冷静,不被情绪洪流所支配。与此同时,媒体与社会也应当承担起引导责任。平台方需优化内容分发机制,避免对个体生活的过度曝光与剥削;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应坚持人文关怀,不煽情、不炒作,传递理性声音;社会各界也应共同营造尊重个体、珍惜真实的舆论氛围。归根结底,“鸡排哥”现象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不在于如何复制下一个流量神话,而在于深刻反思我们自身在网络生态中的位置和责任。在这个万物皆可被“围观”、人人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成为焦点的时代,如何做一个清醒、理性、负责任的数字公民,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共同课题。


(卢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