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三代接力传孝善 家风如火暖人间

  入秋后的官桥村,12岁的叶鑫蕾跟随奶奶周桂兰和妈妈刘巧毓走进老宅。院内那棵柿子树依然挺拔,她的目光落在隔壁一间收拾整洁的小屋上——那是叶圣祥生前居住的地方。这位先天性聋哑的五保老人,曾由周桂兰、刘巧毓婆媳接力照顾了四十余载,直至2021年安详离世,享年85岁。如今,祖辈与父辈“孝老爱亲”的坚守与行动,正如一粒种子,悄悄在这位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祖辈坚守:

“看他可怜,就当自家人待”

  75岁的周桂兰坐在自家堂屋,看着儿媳手机里的视频,眼眶仍会泛红——视频里的叶圣祥老人坐在自家门槛上,手里捧着她刚送过去的热汤饭,笑得眯起了眼。“自从1978年第一次给他做饭送饭,就没停下过,早就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了。”周桂兰眼含热泪地说。

  周桂兰对叶圣祥的记忆,始于半个世纪前。那时的她刚嫁到文昌街道官桥村,家住冲口组33号。隔壁34号的叶圣祥父母双亡、又聋又哑,独自住在漏风的土坯房里。“他和我父母年纪相仿,看着他冷天没厚衣穿、顿顿吃凉饭,我实在于心不忍。”周桂兰10岁丧父,自幼靠着乡邻帮衬长大,“人要有善心,能帮就帮一把”成了她的执念。

  此后的数十年间,周桂兰的生活被“两份责任”填满:一边是抚养3个子女长大成人,一边是照顾叶圣祥老人的起居。老人能自理时,她帮着洗衣晒被、缝补衣裳、为老人盛点家常菜;老人年迈失能后,她每日做饭送饭、铺床叠被、为老人购置生活用品,并在自家菜园里留出一片地,为老人种下爱吃的蔬菜,冬天还将砍好的柴火堆在老人家门口。

  多年过去,两家一直共用一个院子,没有围墙遮挡。2013年周桂兰搬到新家后,虽离叶圣祥的住处远了,可她仍坚持每日骑车送饭,一日三餐从未耽误。

  2018年初冬,叶圣祥意外摔倒住院,周桂兰及时发现并送其就医。彼时,她已年近古稀,体力大不如前。官桥村“两委”干部考虑到周家的困难后提议:待老人康复,将其送到敬老院安享晚年。在敬老院生活的一年里,叶圣祥总是时不时望着家的方向,期间还偷跑回来两次。“在哪都不如在自己家自在。”周桂兰听完老人的话心里一横,顺其心意,又把他从敬老院接回家,这一照料又是数年。


儿媳接力:

“婆婆做给我看,我就接着做”

  “妈,以后送饭的事交给我,您年纪大了别跑山路。我年轻,我来跑。”2018年夏天,看着婆婆周桂兰顶着烈日每天往返山上山下,儿媳刘巧毓执意接过了照料叶圣祥的重担;她抽不开身时,则由婆婆继续送饭。这位从江苏盐城远嫁而来的媳妇,早已把婆婆的坚守与善意刻进了日常。

  那时,周桂兰一家已搬到山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点。刘巧毓的生活本就忙碌: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蒸米饭、做熟食,清晨送女儿上学,再到学校路口卖饭团补贴家用,晌午才能歇口气。可即便如此,给叶圣祥送饭的事从未间断——起初一天三顿,后来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食量变小,她便调整为每天送两顿饭。

  “反正我家也要吃,多做点菜汤给他送去,没什么特别的。”聊起多年的坚持,刘巧毓语气平淡,仿佛这只是她日常生活里最普通的一件事。2020年夏天,见老人行动愈发不便,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自掏腰包,在老人家门口搭建了钢构卫生间,并装上马桶、扶手和照明灯。“这样,他夜里上厕所就不容易摔了。”她说。

  2021年7月15日,暑热逼人。刘巧毓像往常一样去为老人送饭,却发现叶圣祥家的门紧锁着。“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绕到卫生间窗户旁查看,发现他倒在地上,眼里满是绝望,看见我就像看见了救星。”刘巧毓急忙喊来村民组组长,大家合力破门而入,可待村医赶来后却发现:老人已无力回天。最终,刘巧毓和家人一起为叶圣祥老人擦洗更衣,送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现在看到这屋里的柜子、桌子、凳子,仿佛看到他杵着拐棍,靠在墙边等我送饭的样子。”如今,39岁的刘巧毓仍会指着老人的旧屋感叹:“我婆婆真了不起,自家条件不好还坚持帮助别人。婆婆是我的榜样。”路上碰到拎重物的老人,她会主动搭把手;街坊邻里有难处,她也会帮衬——这些刻进日常生活的习惯,都是从婆婆身上学来的。

少年传承:

“妈妈和奶奶是我的榜样”

  “同学说在电视上看到我妈妈和奶奶了,我特别骄傲!”“家和万事兴”的横幅下,叶鑫蕾坐在奶奶身边,手里拿着一张“中国好人”奖状。2022年,周桂兰、刘巧毓婆媳获评“中国好人”,三年过去,这份荣誉仍是家里最珍贵的财富。

  小时候,叶鑫蕾和姐姐常跟着妈妈去给叶圣祥送饭,会唱着歌、跳着舞逗老人开心。那时,叶圣祥老人常会塞点零食给她,她却摆手说:“爷爷,您留着自己吃。”看到妈妈给老人洗衣服、和老人拉家常,听着奶奶念叨“做人要有善心”,叶鑫蕾慢慢懂得:“要像妈妈和奶奶一样,帮助有需要的人。”

  如今的叶鑫蕾,会主动帮邻居奶奶提菜篮、扶老人过马路;在学校里,她帮同学整理书桌、归还他人失物。“妈妈说,奶奶是她的榜样。我认为,妈妈和奶奶都是我的榜样!等我长大了,也要接着做好事。”女孩的声音清脆,眼里闪着明亮的光。

  在桐城,周桂兰一家的故事早已传开。村民们说:“看着她们婆媳接力照顾老人40多年,我们也学着互相帮衬——这家风,比什么都金贵。”从祖辈的“恻隐之心”到父母的“一诺千金”,再到少年的“耳濡目染”,三位女性用行动诠释的孝善家风正代代相传,温暖了一方水土。


时代回响:

“好家风撑起全社会好风气”

  这份跨越三代的孝善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印记,更契合了时代对优良家风的重视与倡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这一论述,为家庭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让周桂兰一家的故事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在桐城,像周桂兰家庭这样的孝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当地深耕家庭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桐城积极践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要求,将其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家庭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同时,桐城还将“孝悌为本”纳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评选标准,以个体带动群体、以家庭影响社会。目前已获评中国好人11人、安徽好人29人、安徽省“最美家庭”6户、道德模范6人、“最美媳妇”1人。

  “好家风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我们通过选树周桂兰这样的先进典型,把六尺巷‘以和为贵、谦和礼让’的传统美德,转化为塑造家风文明、化解家庭矛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密码。”桐城市妇联主席张丽说。如今,讲好家风故事、弘扬孝善文化已在桐城大地蔚然成风。未来,桐城将持续以家庭为基点,让每个家庭都成为孕育优良家风的沃土,以家风之“清”涵养民风之“淳”,以民风之“淳”铸就国风之“正”,当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如涓滴汇海,必将汇聚成社会文明进步的浩荡潮流,滋养时代精神的沃野。


(通讯员 李晶晶 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