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法治阳光是幼苗成长最好的养料

  记者从市司法局获悉,今年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已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416件、解答各类法律咨询1200余起,用实际行动暖护“幼苗”健康成长。(《安庆晚报》10月23日)

  当法治情景剧在校园里赢得孩子们的笑声,当模拟法庭上少年们认真扮演法官与律师,我们不仅看到普法形式的创新,更看到法治精神在新生代心中生根发芽。法律从来都不该是高悬在庙堂之上的冰冷文本,而应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温暖守护。那些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正在悄然改变着法律的表达方式——它不再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构筑专业壁垒,而是俯下身来,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诉说关怀。

  更值得深思的是,法律援助为未成年人开辟的“绿色通道”,不仅是一条维权捷径,更是一种社会态度的宣誓。当遭受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的孩子能够获得“优先接待、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的服务时,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这个世界在乎你的伤痛。这种及时回应,比任何说教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社会的信任。

  法律援助网络从市、县延伸到乡镇、社区,直至中小学和儿童福利机构,这种布局背后是对保护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守护不是等待求助,而是主动靠近。就像阳光不会要求幼苗走到阳光下才能获得温暖,真正的法治关怀也应当渗透到每个角落,让保护触手可及。

  各部门联动的“大合唱”模式,则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协同努力。法律可以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但预防问题需要教育的力量;法律可以维护权利,但修复心灵需要心理的关怀;法律可以惩罚施暴者,但构建安全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分工合作,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保护网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专业律师团”的工作,他们既解“法律难题”,又疏“心理症结”。这种双重关怀让我们看到,法律的终极目的不是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修复破损的关系,抚平受伤的心灵。律师们在法庭上为孩子们争取权益的同时,也在生活中为他们重建对世界的信心。

  当我们用法律守护一个孩子,我们不仅是在保护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在培育整个社会的明天。法治的阳光照进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让社会的土壤更加肥沃。正如参天大树始于嫩芽,文明社会植根于对弱者的呵护——这或许就是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法律的温度,决定文明的高度。


(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