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双向温暖”映照新时代孝道

  每到重阳节,孝敬老人的话题总是受到关注。现实中,关爱老人、孝敬长辈常常以仪式的形式出现,节日里的探望、经济上的给予、朋友圈的一句问候。在“2025年安庆市‘敬老月’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关爱老人、孝敬长辈以现场宣讲形式,把服务与关怀送到老人身边,也诠释了老年人最需要的敬老爱老,那就是“在场感”。

  众所周知,孝道不只是经济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情感的在场、一种长期的陪伴。在快速城市化、家庭结构重塑的今天,中国式孝道正在悄然转型,从“供养型”向“共生型”转变,从单向照料向双向温暖延展。

  具体而言,传统文化中,孝道常被理解为子女的义务,是赡养的责任、孝顺的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仅靠赡养并不能构成完整的孝。对于老人而言,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与生活的参与感。不管是家庭养老,还是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孝道都不是“我照顾你”的单向孝顺,而是“我们在一起”的双向陪伴。

  也就是说,在家赡养老人也好,让养老机构照顾老人也好,作为子女都应该多陪伴老人。在陪伴老人的同时,其实老人也在给予我们温暖,这就是“我们在一起”的双向陪伴。这样的孝,不强调服从与牺牲,而强调理解、平等与温情的持续在场。这正是现代社会需要重新理解孝的地方,孝的意义不仅仅是单向照顾,更重要的是双向温暖。

  孝不仅是家庭美德,也是一种公共道德。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孝道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个家庭如果子女不孝,家庭就难以和睦幸福。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关爱老人、孝敬长辈,不仅能使家庭幸福,还能促进社会和谐。

  在这个代际分离成为常态、数字化生活让“问候”被简化成“点赞”的时代,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单向赡养,更是双向温暖。在流动的现代社会,许多人远走他乡,难以天天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无论相距多远,现代的孝都需要一种“孝道在场感”,通过科技、空间、制度,延续亲情的触感。比如,不在父母身边,可以通过视频与父母聊天。做到这一点不难,只需要一部手机。与父母住在一起是一种“孝道在场感”,与父母视频聊天也是一种“孝道在场感”,而“孝道在场感”恰恰是孝道的真义,是老年人最需要的孝,也是现代社会最需要尽到的孝。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