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奔岳”成“驻岳” 需要将“新鲜感”熬成“归属感”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余温尚未散去,“反向旅游”与“错峰旅游”的热度持续攀升。与往年游客涌向热门景点不同,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了小城、县域、村落乃至其他“冷门”目的地。
(10月27日《安庆晚报》)
“奔岳”风潮的背后,是年轻一代用脚步投下的生活态度票。当93万游客在今年国庆涌向岳西,这并非简单的逃离北上广,而是他们带着精密计算的“情绪算法”,用最小成本将工位的窒息感置换为山风、稻浪与温泉。所谓“反向”,不过是将“人往高处走”的默认设置,临时修改为“心往深处走”。
与传统旅游追求“我来了,我看见”不同,反向旅游的核心是“我来了,我被看见”。在岳西的雾里云间,没有五星级酒店的前台,却有村民关切地问候“要不要加辣”;没有米其林餐厅,却有柴火气直击灵魂的地锅鸡。当城市将人际关系切割成一张张外卖订单,小县城却用面对面的交流重建情感连接,让年轻人发现,“被服务”不如“被需要”,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热传递”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
更深层的转变发生在对时间的感知上。大城市将24小时切碎成片段,而岳西却把时间还原成完整的“慢”。在这里,花半小时观察蚂蚁搬家、一小时教城里孩子辨认稻穗不再是虚度光阴。效率至上的时钟在此失灵,换来的却是心理账户的盈余。
面对持续升温的热度,岳西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首先,当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能否开发出更野性的玩法。比如将稻田变成密室逃脱,用红薯藤编织剧本杀?其次,当“反向”成为新的“正向”,如何通过限量预约、生态红线等措施避免重蹈“人从众”的覆辙?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守护文化尊严:不让悬崖咖啡只剩崖没有咖,不让民宿只剩宿没有民。
95后是最擅长“用脚投票”的一代。他们可以为一碗真诚的地锅鸡留下五星好评,也会为一次宰客行为连夜写下万字差评。要想让“奔岳”变成“驻岳”,就需要将“新鲜感”熬成“归属感”:让稻田年年有新意,让村民岁岁有收益,让山风永远免费却永远珍贵。
这波旅游变革的深层,是年轻人对生活方式的重新校准。他们不是在逃离熟悉的空间,而是在重启麻木的知觉;不是在寻找陌生的风景,而是在找回完整的时间感。当红旗插上岳西的山头,他们真正要占领的,是被绑架已久的那颗心。下一站未必还是岳西,但一定是那个允许做自己的地方。毕竟,人生最重要的打卡,是打在灵魂的考勤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