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多与我们说“悄悄话”
“悄悄话”是指低声说的不让局外人知道的话,或者私下说的体己话。这种压低声音、眼神交汇、推心置腹的交谈,往往只留给最信任的人。在基层治理中,这种“悄悄话”同样珍贵——它是群众毫无保留的信任,是干群关系的试金石,更是基层工作的源头活水。
基层干部若想听到更多“悄悄话”,首先要让自己成为那个“信得过的人”。信任不会凭空而来,它是在一次次真诚交流、一件件实事办理中慢慢累积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是真心来倾听,还是来做样子;是实打实解决问题,还是走个过场——他们心里有本明白账。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取代官腔官调,群众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悄悄话”里藏着真民情。那些在正式场合听不到的声音、看不到的问题,往往会在私下交流中流露。可能是对政策落地的困惑,可能是邻里纠纷的烦恼,也可能是发展致富的金点子。这些来自最前沿的“情报”,正是干部把准基层脉搏、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当群众敢说、愿说心里话时,工作的盲点就会减少,施策的精准度自然提高。
真诚,是打开话匣子的唯一钥匙。有的干部下基层,人到了心没到,与群众交流像完成任务,这样的“亲近”只会让群众反感。真正的走近,是能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是把社区发展、村民致富时刻放在心上。当你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时,不需要刻意引导,群众自然会把你当自己人,把那些关乎切身利益的“悄悄话”说给你听。
从另一个角度看,群众愿不愿意和干部说悄悄话,也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直观标准。当窃窃私语取代了公开交流,当欲言又止成为常态,恐怕就要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了。反之,如果走在村里、社区里,群众都愿意和你拉拉家常、说说体己话,那一定说明你的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基层治理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善于听“悄悄话”、会听“悄悄话”,在“悄悄话”中感知民情、改进工作,这样的干部必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而当一个地方的干群关系亲密到可以互说悄悄话时,那里的各项工作也必定充满活力、富有成效。这看似微小的转变,实则蕴含着群众工作的深厚智慧,值得我们用心体会、躬身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