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为百年工程系好多道保险绳

  记者从市交通执法支队获悉,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交通领域“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推动全市交通工程质量整体提升,助力新时代美丽安庆建设。在交通工程建设实践中,我市涌现出一批标杆项目,1个项目荣获安徽省首批公路水运“平安工程”冠名、7个项目获得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黄山杯”、6个项目获得“安徽省交通优质工程奖”。

  (11月6日《安庆晚报》)

  荣誉清单很长,但背后藏着真相:工程质量没有奇迹,只有层层叠叠的“万一”。7个“黄山杯”与6个优质工程奖,不是灵光乍现,而是一套精密保险机制在持续兑现——制度保险、技术保险、人的保险,三道防线互为支撑。

  第一道保险是制度。我市出台的《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等文件,是工程质量的地基。首件验收、工序分解、多级审查,把每一道工序都当成最后一道关来守。今年以来清退8批次不合格原材料,隐患被拦截在钢筋水泥浇筑之前,而非通车后的事故报告里。制度的价值,是让“按规矩办”比“走捷径”更“省力”。

  第二道保险是技术。智慧工地系统让无人机巡查高危坡面,用智能安全帽定位工人,让拌和站数据“说话”。技术不仅提升效率,更弥补人性弱点——人会累、会疏忽、会侥幸。技术的真正威力,是解放人力去专注机器无法判断的风险。当工程有了数字神经,质量才有可追溯的记忆。

  第三道保险是人。安全生产责任书、常态化培训、隐患排查销号机制,是所有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没有人的敬畏心,再智能的系统也只是昂贵的摆设。技术可以监测混凝土温度,却监测不了人心;制度可以规定工序,却规定不了真心认同。责任书与应急演练,本质上是为技术和制度再上“人的保险”。三道保险叠加,才构成工程质量的“复利效应”。

  我市推广的“四新”技术中,营岭隧道节约造价的“CD法+加强锁脚”工法,保障高边坡稳定的模块化塑料模板,都在印证一个哲理:创新从来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解决真实痛点。所谓填补省内空白,本质是把“省钱”与“保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通过技术重构实现了统一。

  百年工程是算出来的:算风险概率,算生命重量,算责任边界。当制度、技术、人形成闭环,质量就不再依赖良心发现,而是系统运行的必然结果。把每道保险从“可能有用”做到“必须有用”,把“万一”提前兑现为“一万”的周全。

  说到底,钢筋水泥的硬度,取决于机制的密度。荣誉只是结果,机制才是答案。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