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为媒让礼让文化深入人心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这条因礼让精神而闻名的小巷,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不久前,我市民间艺术家宗华阳经过半年的构思与创作,成功将这一历史故事转化为大型剪纸长卷《六尺巷的故事》。
(11月6日《安庆晚报》)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流传三百年,早已将“礼让”二字镌刻进中华文脉。宿松剪纸传承人宗华阳以剪刀为笔、红纸为媒,耗时半年创作的12米剪纸长卷,让这一文化符号在非遗技艺中焕发新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写下生动注脚。
传统故事的传承,需要契合时代的表达载体。宗华阳的创作正是对这一指示的艺术回应:他用四个月梳理史料、划分情节,以11幅画面串联起宅基地纠纷的化解过程,将“一纸家书”的智慧、“双方退让”的豁达,通过阴剪阳刻的技艺凝固为视觉史诗。那些反复推敲的人物神态、精心复原的清代建筑,让观众在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直观感受“和为贵”的文化内核。这种“故事+非遗”的创作模式,让抽象的传统美德变得可感可触。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中的代代相传。40余年里,宗华阳从未停止对剪纸艺术的探索:他融合南北剪纸之长,汲取版画、摄影等艺术精华,让传统技艺突破地域与门类的界限;他跳出花鸟虫鱼的传统题材,创作《南湖红船》《大运河》等时代作品,让剪纸成为记录历史、抒发情怀的载体。正如他参与创作的百米大运河长卷被博物馆收藏,非遗只有与时代同频,才能跨越时空传递价值。这种在坚守中突破的传承之道,让剪纸从窗棂装饰升华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六尺巷的宽度有限,但礼让文化的边界无限。如今,桐城街头“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的标语随处可见,“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更成为基层治理的典范。宗华阳的剪纸长卷,正是这一文化传承链条上的璀璨节点——它既延续了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又让礼让精神通过艺术形式深入人心。从荣获“山花奖”初评资格到未来的作品集出版,这份坚守让我们看到:当传统故事遇上非遗技艺,当文化传承融入时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能在创新表达中永葆活力。
剪刀开合间,剪出的是艺术精品,传承的是文化根脉。宗华阳的实践证明,讲好传统故事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心怀敬畏、勇于创新,便能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