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AI5秒成稿15秒生成短视频,记者还能“赢”在哪里?

  融媒体时代,平台在变、工具在变、传播节奏在变,但新闻业“记录时代、守望社会”的初心不变。记者的转型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工具革新中守住专业内核,在传播变革中强化价值担当。

  2025年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每逢记者节,我们总要回望新闻业的初心与使命。

  在AI写作5秒成稿、15秒生成短视频的今天,记者节的意义,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如何跟上时代的清醒叩问。

  当新闻传播从“纸端屏端”转向“多端联动”,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记者的转型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精准驾驭社交媒体矩阵、用活数据分析工具、重构职业身份、破解转型困境,方能在融媒体浪潮中站稳脚跟。当技术重构信息生产传播链条,记者的转型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工具革新中守住专业内核,在传播变革中强化价值担当。

  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编辑记者的工作方式正在经历深刻重塑。精准驾驭各类社交平台——从微博、微信公众号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及直播平台,已成为必备技能。这些平台特性各异,覆盖不同受众群体,共同构建起与用户多维连接的传播网络。更为关键的是,记者需要洞悉各平台的算法逻辑,借助数据分析工具把握用户偏好,据此优化内容策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数据分析能力正成为现代记者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记者能够精准把握受众需求与行为特征,为新闻报道提供科学的选题方向、切入角度和传播方案。

  新闻生产链正在经历“基因重组”。传统深度报道以周、月为周期,而新媒体时代则进入“分钟级”节奏。这一变革要求记者身兼多职:既是内容创作者,又是数据分析师,还需具备社群运营能力。唯有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持续学习新技能,补齐技术短板,才能成为合格的全媒体人才。

  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的闫征记者正是转型成功的典范。从业十六年间,她完成了从电视到网络、从大屏到小屏的跨越,十一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018年,她勇敢跳出主持人舒适区,投身全媒体报道。在报道“臊子书记”宋鹏的扶贫事迹时,她从200多篇扶贫日志中寻找切入点,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故事,《臊子书记》最终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她参与创作的《向梦想出发》MV更创下四亿观看量的纪录。2024年,她成为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最年轻的获得者,并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资深记者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认知惯性与能力断层的双重挑战。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已超越简单的内容生产功能,形成了涵盖数据挖掘、用户画像、传播预测的完整智能系统。面对“人机共生”的行业新常态,资深记者需要将传统经验与新技术有机结合,实现职业生涯的第二次飞跃。

  近年来,“网红”型媒体人正在成为主流媒体推进融合发展的“必需品”。在主流媒体积极培育“网红”记者的背景下,光明日报记者张进进的转型之路颇具启示。她不仅成功实现从文字记者到全媒体记者的转变,更通过多个爆款作品在重大活动报道中脱颖而出。2024年推出的《大观大运河》系列视频,她以个人视角带领观众从通州启程,一路南下,用轻松有趣的表达方式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脉,在年轻群体中引发热烈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反思碎片化内容的时间消耗,深度内容正迎来回归的契机。这为专业媒体机构和个人开辟了新的赛道——视频播客领域。

  记者节的思考,最终要落回到“人”的价值上。记者的核心始终是“以受众为中心,以专业为底色”。唯有守住这份初心,才能在技术浪潮中不迷失方向,成为真正的“全媒轻骑兵”。


(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