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面单“福利”广告套路深
“扫码抽水杯”“先别拆、领红包”……在快递包裹外张贴的快递面单上,类似的“福利”信息不胜枚举。然而,这些印在快递面单上的“福利”广告却充满陷阱。
江苏省滨海县的杨先生就曾踩中“二维码陷阱”。2024年的一天,在收到网购商品后,他随手用手机扫了面单角落的二维码,手机屏幕瞬间跳转至某“优惠”页面,“充100得200”的滚动字幕顿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反正每月话费都要交……”杨先生滑动着页面上不断弹出的“限时优惠”倒计时提示,拇指按下支付键。100元转账成功!可第二天查话费,账户竟一分钱都没有多,仔细翻找,他才注意到充值页面底部细若蚊足的活动规则,原来自己还需关注公众号,每个月手动领取20元,连续10个月,当月逾期未领就会被视为放弃。
“我以为这是快递公司的活动,没想到变着法儿骗我们消费!我上个月忘了领,20块钱直接打了水漂。”杨先生说。和杨先生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有多名老年消费者向江苏省滨海县检察院反映受骗。为此,该院于2024年12月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
这些二维码小广告中有什么玄机?办案检察官决定扫一扫。办案检察官将手机对准快递面单上的“扫码领茅台酒”二维码。随着“嘀”的轻响,页面跳转至抽奖的“大转盘”,点击“抽奖”,随即就显示:“你太牛了!恭喜获得整箱白酒!”按照页面提示,办案检察官填写了家庭地址及电话后,次日就接到酒水销售人员的电话,称只需支付398元运费即可得到抽中的1箱白酒,货到付款……
办案检察官又进行多次扫码,发现扫码后页面往往会弹出“0元购”“限时充值优惠”等链接,要求消费者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或诱导充值所谓“会员费”,甚至跳转至山寨购物平台……
“所谓的‘福利’根本就是商业‘套路’。”办案检察官对记者说。那么,是谁在投放广告?又为何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快递面单上?办案检察官决定前往物流园区一探究竟。
“我们完全不知情!这些二维码不是我们添加的。”一个电商商家表示,其长期使用某第三方打单软件,从未主动设置广告内容。办案检察官现场测试发现,当商家使用某网络科技公司开发的打单软件打印快递面单时,系统会自动嵌入二维码广告,且商家无法干预内容。
结合前期调查的情况,办案检察官继续走访各快递公司负责人,并查询某网络科技公司信息,证实上述广告并非消费者所购商品的商家添加,而是来自相关打单软件,通过快递面单印刷系统“搭便车”混入包裹。
为整治这一新业态下的乱象,滨海县检察院通过调查,厘清电商平台、平台商户、打单软件开发企业等主体的责任。2025年1月,该院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加强对快递面单广告的监管。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根据检察机关提供的线索,对快递企业、快递收发点开展监督检查。针对电商平台、软件提供者等异地违法经营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线索移送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并将普遍性问题向上级行政机关汇报,提请多方协作解决问题根源。
2025年2月,滨海县检察院邀请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各快递公司负责人、部分平台商户召开磋商会。经讨论,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向县域12家快递企业、相关快递驿站经营者逐一发放《防范虚假广告提醒函》,责令县域38个较大网络平台的商户采取措施消除或遮盖虚假广告。
同时,一位关注该问题的盐城市人大代表根据滨海县检察院的调研报告,撰写代表建议,在该市两会上提出。6月23日,盐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建议进行答复称,将严格履行监管职责,持续加强执法检查,深化源头治理,强化宣传指导,协同相关部门净化广告市场环境。
“近日,我们回访发现,辖区快递面单上的二维码广告明显少了。”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新业态的治理需要凝聚多方智慧,切实守住百姓‘钱袋子’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