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财经新闻->正文

在安庆,人才与城市发出对彼此的未来宣言
“宜礼待才”聚贤良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博士放弃大城市“跳板”重返宜城深耕科研,到海归青年怀揣热爱返乡激活文创;从在外游子辞职归乡定格城市成长轨迹,到院士专家携百亿项目反哺桑梓……

  近年来,安庆锚定区域性人才强市建设目标,以“才聚安庆、宜礼相待”的赤诚之心,聚焦“引育用留”全链条精准发力,吸引众多人才竞相而来。

  “十四五”以来,4200多名高层次人才涌入安庆,10.8万名大学生“就”在安庆。

  初冬时节,伴随着一份尊才爱才的诚心,安庆对人才的礼遇持续升温——

  11月14日起,安庆启动为期3个月的“宜礼待才‘暖心’人才服务季”行动,向天下英才发出又一季的深情邀约。

  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故事正在安庆续写。

  引才:

  广开渠道筑巢

  诚意满满聚贤才

  “我不需要跳板,只需要一个能安心做科研的地方。”拥有本硕博学历及海外联培经历的胡康,仅在安庆停留过两天便决定扎根。官网透明的待遇、细致的政策讲解,让他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的温暖。这份尊重,化作了城市最持久的人才吸引力。

  这样的“双向奔赴”,源于安庆精准高效的引才策略。

  近年来,安庆坚定“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发展路径,既向远方英才伸出橄榄枝,也向在外游子敞开回家之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发力,引才渠道延伸至人才集聚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招才引智高校行”常态化开展,市领导定期带队赴各大高校“上门求贤”,新签订市校合作协议9份,推动与152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这里,建立了近40万人的安庆籍在外人才库,高规格召开院士和专家新年恳谈会,累计邀请21位院士、25位专家建言献策,推动9个院士项目落地,总投资超200亿元。

  这里,近五年来组织2082家次企业赴35所高校举办招聘活动109场,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对接。

  这里,发起成立全国高校安庆校友联谊会,依托商协会设立人才综合服务站19个,推行“校企双聘”计划,联合4所高校、14家企业开发19个岗位……

  从顶尖专家到青年学子,从本土乡贤到海外英才,引才触角不断延伸,合作网络日益紧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为安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育才:

  精准滴灌赋能

  本土培育强根基

  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学专业在读博士查海涅在合肥创办安徽易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的信息产品研发。

  受政策吸引,2018年初查海涅将公司总部迁至安庆筑梦新区,在优质孵化环境的加持下,企业业务规模持续壮大。

  如今,凭借省级和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支持,公司已跻身全国数字农业排名前10,成为安庆育才机制的生动注脚。

  引进人才是“输血”,培育人才是“造血”。

  安庆坚持“人才+产业”“人才+项目”培育模式,让人才在产业沃土中成长,让产业在人才支撑下壮大。

  近年来,全市有92人入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科技项目,获得资金支持8136万元,一批领军人才在安庆这片热土上成长成才。

  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安庆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设立科研平台。今年上半年,新增7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县(市、区)站点全覆盖,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

  同时,安庆深化技工教育改革,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推动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新八级”制度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从学徒工到首席技师的成长路径清晰可见。

  “十四五”以来,安庆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36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3.47万人次,让更多技能人才实现“一技在手,就业无忧”。

  高校成为育才主阵地,产教融合深度持续拓展。

  安庆连续三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安庆师范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兑现“支持引进高精尖人才”经费500余万元,推动共建省部级平台17个,共引进青年博士人才289人。在宜高校围绕地方“2+4+2+N”产业定位,动态调整学科专业139个,推广“订单式”培养、学徒制、“教学工厂”等模式,让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用才:

  搭台赋能增效

  人尽其才建新功

  “青年要回来,先得让他们看到希望。”2012年从深圳辞职回乡的沈伟,不仅入职安庆重点招商企业深耕主业,更运营起自媒体账号“安庆崛起”,用镜头聚焦“一个厂房、一口美食、一段唱腔”的城市叙事。

  如今,这个全网粉丝超20万的账号,已成为在外游子与本土人士关注家乡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既让更多人看见安庆的潜力与温度,更让在宜人才真切感受到“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同频”。从返乡青年到城市发展“代言人”、文旅宣传“生力军”,沈伟的故事正是安庆“用好用活人才”的生动缩影。

  人才引得进、育得出,更要用得好。安庆始终秉持“以用为本”核心理念,把搭建高能级平台作为人才施展抱负的关键支撑,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连续四年围绕“宜礼待才”品牌开展系列活动,搭建人才交流、项目合作桥梁,105场产才对接活动累计联动各行业领域专家人才12000余人次,促成120多个项目深度合作,直接促成人才来宜近600名,持续释放“才到安庆、宜起成长”的强烈信号。

  ——连续两年获得国家人社部人才服务项目支持,组织25名行业专家精准对接17家企业,成功帮助解决34个技术瓶颈问题;争取省委人才办“专家团队下基层”项目支持,累计有近百个省内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团队来宜开展技术服务,让智力资源高效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在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桐城稳定同位素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科研人才潜心钻研、攻坚突破,为产业升级注入核心动力;在县域人才科创园区,“团队+基金+载体”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激活创新创业活力;岳西县“百名博士进老区”工程、桐城市“事编企用”等模式,通过柔性引才,实现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

  …………

  环顾今日之安庆,从“专精特新”企业车间到田园综合体,从返乡青年的价值实现到博士专家的智力赋能,从产才供需的精准对接到产教融合的深度共生,安庆用诚意筑巢、用事业育才、用服务留才,让各类人才在安庆现代化建设蓝图中,书写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精彩答卷。

  与之相对应,如今的安庆,GDP已跨上3100亿元台阶,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双双突破千亿。人与城互相成就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留才:

  优化生态暖心

  宜礼相待安其身

  “平安吉庆”冰箱贴、“新青年”系列书签和笔记本、振风塔钥匙链……走进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的“沐集家”文创店,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令人眼前一亮,这些作品均出自“00后”海归青年黄申和她的设计师团队之手。

  “我热爱安庆的文化,希望更多人知道‘安庆不只有黄梅戏’。”留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期间,黄申曾收到北京、上海等地企业的高薪邀约,但她毫不犹豫选择回乡创业。如今,“沐集家”已推出100多种产品,涵盖“此地宜城”“黄梅故里”“安庆名人”等五大主题,多款产品成为爆款。“我需要安庆的故事,安庆需要我把故事转化成可以带走的情感载体。互相成全,这就是双向奔赴。”黄申的话语里,满是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更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留住人才,既要留住他们的人,更要留住他们的心。”这是安庆做好人才工作的共识。为了留住人才,安庆持续发力。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开展“访贤问能”,市县两级领导干部与2086名专家建立常态化联系;春节期间的“十个一”活动暖意融融,712场次走访慰问、交流座谈等活动,3581名高层次人才及家属收到关怀,20万条慰问短信传递温情,100余条意见建议被认真采纳,尊才重才的氛围愈发浓厚。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让人才安心安身。“人才强市20条”新政出台,“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菁英学子”四大行动精准发力,2022年7月以来,通过补贴、项目支持等方式惠及超7000人次,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宜城优才卡”3.0版推出12大类34项服务内容,涵盖交通、医疗、文旅等方方面面,人才服务一“键”即享、一“码”通行,累计发卡14979人。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建成运营,57家人才驿站、452家网点组成的服务联盟,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网络,让人才在安庆办事更便捷、生活更舒心。

  安居才能乐业。安庆通过改建、新建、改造等方式筹集人才公寓1.07万套(间),入住率达72%,服务人才16085人,在建和拟盘活的2405套(间)公寓将为更多人才提供温暖港湾。“秦潭湖畔”等高标准人才公寓拔地而起,从“一张床”到“一套房”的安居保障,让人才在安庆真正找到家的归属感。

  “宜礼待才”暖人心,“此心安处是吾乡”。从博士讲师到海归创客,从行业领军到技能工匠……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安庆、扎根安庆、成就安庆。

  在双向奔赴的征程上,安庆正持续书写“才到安庆就有戏”的精彩篇章,让人才与城市在彼此成就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全媒体记者 杨浔 江月 通讯员 王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