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挖掘安庆人文资源戏曲资源
市民胡小民:安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创新挖掘名人资源,打造京剧黄梅戏圣地名片,同时发挥“院士之乡”的院士力量,实践发展人文经济学,是安庆答好“创新之问”的关键课题。
名人资源活化利用
安庆名人辈出,但当前对名人资源的挖掘仍多停留在传统纪念馆模式,可从主题化串联名人资源、展示形式、活态传承名人精神等方面创新思路进行活化利用。
建议根据名人特质设计“安庆名人主题游线”,如“文化大师之路”(赵朴初)、“科技报国之路”(邓稼先)、“诗歌文学之路”(海子)、“戏曲溯源之路”(程长庚、胡普伢、严凤英)等,将分散的名人故居、纪念馆有机串联。每条线路可设计特色标识系统、打卡点和互动体验项目,增强参与感。
借鉴青岛名人故居经验,在邓稼先故居策划“两弹一星”沉浸式剧本游,让游客化身科研人员参与解密任务;在海子故居周边打造“面朝大海”诗歌艺术空间,设置声光电装置呈现诗歌意境。
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增设“安庆名人”专题,通过课本剧、主题班会等形式传承名人精神。
打造戏曲圣地名片
戏曲文化是安庆重要的文化名片,安庆需以更开放的思维打造戏曲圣地品牌。
整合胡普伢严凤英故居、徽班博物馆、富连成社京剧宗师堂、黄梅戏会馆等资源,设计“戏曲寻根之旅”,开发“戏曲护照”打卡系统,游客集章可兑换戏曲体验课程或演出票。重点提升再芬公馆、黄梅戏会馆、五千年文博园二期戏曲实景演出等演出场所的观演体验,增设英文字幕和互动解说设备,方便外国游客理解。
推动徽调、黄梅戏与现代表演艺术跨界融合,打造“徽调黄梅戏+摇滚”、“徽调黄梅戏+街舞”等实验性剧目;策划“夜泊安庆”实景戏曲演出,以长江为背景,融合灯光秀、全息投影等技术呈现戏曲经典。再度打磨经典剧目,开发更多戏曲IP衍生作品。
在历史街区设置戏曲街头表演点,定期举办“转角遇黄梅”“转角遇京剧”快闪活动,营造“宜城处处有戏”的氛围。
构建长效机制
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借鉴《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经验,研究制定《安庆市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为文化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
构建多元参与平台:成立安庆文化创新联盟,整合政府、高校、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各方资源;设立文化创新基金,支持名人研究和戏曲创作项目。举办“安庆文化创新大赛”,面向全国征集金点子。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实施“文化新锐”计划,培养既懂文化又擅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戏曲和名人研究专家库,为文化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与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安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方向。
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制定文化创新项目评估标准,定期跟踪实施效果;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收集游客和市民的改进建议。
加强品牌营销推广:创新营销方式,如邀请文化名人担任代言人、制作高质量纪录片等。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的文化旅游合作,共同开拓客源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