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服务包”是政府角色的回归

  11月11日,安庆经开区召开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启动仪式暨工作培训会。一份囊括了106项具体服务内容的“定制礼包”将精准送达重点企业手中,形成“政府端菜”和“企业点菜”面对面服务,以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营养套餐”,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11月14日《安庆晚报》)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政企关系存在两种极端:要么是“高高在上”的审批者,企业办事跑断腿;要么是“撒胡椒面”式的政策投放,看似热闹却难解企业痛点。安庆经开区的“服务包”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它既不是简单的“给优惠”,也不是粗放的“一刀切”,而是通过“政府端菜+企业点菜”的双向互动,精准匹配企业需求。这种“精准滴灌”模式,恰恰击中了当前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政府服务必须从“我觉得你需要”转向“你真正需要什么”。

  “服务包”的亮点在于其系统性。从拿地开工到知识产权保护,从融资支持到员工医疗保障,106项服务几乎囊括了企业发展的所有环节。更难得的是,它不仅关注大企业的需求,还将成长型企业和重点项目纳入重点服务对象,体现了“抓大不放小”的务实思维。这种全覆盖、全周期的服务网络,本质上是在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专注发展。

  但“服务包”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执行。安庆经开区设计了“领导包保+专员对接”的机制,通过高层推动和专人服务,确保问题“有呼必应”。这种“一对一”的精准服务,比单纯开会发文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过,也要警惕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比如专员对接流于表面、诉求反馈层层拖延。要让“服务包”不打折扣,必须建立透明的考核机制,让企业对服务效果有评价权,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服务包”制度的本质是政府角色的回归。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不应是主导者,而是服务者。企业需要的不是政府的“特殊照顾”,而是公平透明的环境、高效便捷的服务。安庆经开区的尝试,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新型政商关系:政府不再高高在上地“给政策”,而是俯下身来“听需求”,通过精细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这种思路,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当然,“服务包”并非万能药。企业的长期发展,最终要靠市场竞争力。但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能让企业在竞争中跑得更快、更稳。安庆经开区的“服务包”,本质上是在为企业创造更公平、更高效的成长土壤。如果更多地方能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拥有更坚实的基础。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