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信价比”才是最持久的竞争力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再度火热开启,今年“双十一”,整个促销周期再度拉长。在这场消费盛宴中,我市商超、数码家电、电商企业及快递物流行业如何积极备战?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探访。

  (11月11日《安庆晚报》)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再次掀起消费热潮。商家火力全开,消费者热情高涨。然而,在促销喧嚣的背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当价格战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真正能够留住消费者的究竟是什么?

  “双十一”走到第十七个年头,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一场静悄悄却深刻的嬗变。企业不再一味追逐销量的瞬时高峰,而是更关注品牌的长期信誉与用户关系的持续积累。这场转变的核心,不仅是商业逻辑的进化,更是从“性价比”走向“信价比”的信任重构。

  “性价比”代表了商品的理性比较,“信价比”则关乎企业的道德与灵魂。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信任——信任品牌的品质、服务与承诺。在过去的价格大战中,商家靠“折扣”赢得眼球,却常因虚假宣传、复杂规则、售后缩水而失去口碑。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短期的促销数字可以制造热度,却无法构筑信任的壁垒。唯有以诚信为基石,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换言之,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尺正在改变,不是一时的成交额,而是长期的复购率;不是噱头式的营销,而是沉淀下来的信任资产。消费者愿意重复购买、主动推荐,正是对企业最朴素也最昂贵的“信任投票”。

  在“低价陷阱”频发的当下,消费者对虚假折扣、货不对板、售后推诿的敏感度空前提高。一旦信任崩塌,再低的价格也难以挽回用户的流失。商家要明白,“信任红利”远比“流量红利”更持久。打折可以吸引眼球,但唯有诚实经营才能留住人心。诚信既是商业的底线,更是品牌的底气。企业若能做到“言之有信、行之有度”,自然会赢得消费者认可。相反,那些以夸张营销制造虚假繁荣的品牌,终将在信任崩塌中失去市场。

  “信价比”的竞争,不只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承诺,更体现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从研发设计到生产交付,从售前沟通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细节都在考验着企业是否守信。一个延迟交付的订单、一份不合格的产品,都会成为信任体系中的裂缝。

  “性价比”决定了市场竞争的宽度,而“信价比”决定了市场发展的深度。一个让人信任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公共产品,提升了市场的整体信任水平,也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诚信是品牌的最高溢价,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在于谁的折扣更低,而在于谁的信誉更高;不在于谁先抢到市场,而在于谁能留住人心。价格可能短期取胜,信任才能长期生存。

  “双十一”的火爆说明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更应看到,从“拼价格”到“拼信任”的转型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的消费者需要的不只是低价的商品,而是可持续的信任体验。企业要想赢得明天的市场,也必须在“信价比”上比拼真功夫。可见,“信价比”不是对“性价比”的否定,而是商业竞争格局的重塑,让企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回归本真,让市场在激烈竞争中重拾秩序。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