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中微子实验发布首个科研成果
新华社广州11月19日电(记者马晓澄、田建川、刘祯)中国牵头的国际合作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19日在广东省江门市发布了其建成后的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参数,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高了1.5到1.8倍。这意味着其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
江门中微子实验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2008年提出构想,经过十余年的设计和建设,今年8月26日正式运行,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
JUNO成员涵盖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5个科研机构的700多名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一项汇聚了全球智慧的大型基础科学研究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合作方面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对于研究宇宙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然而,这种“幽灵粒子”质量极其微小,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非常难以探测,测量中微子振荡是目前探测中微子质量最灵敏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JUNO合作组物理分析负责人温良剑表示,通过对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的有效数据的分析,JUNO合作组测量了两个“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高了1.5到1.8倍。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说:“JUNO能够在仅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精度的测量,表明探测器的性能完全符合设计预期。其前所未有的测量精度使我们可以很快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检验3种中微子振荡的框架,寻找超出此框架的新物理现象。”
“看到这一全球努力达到这样的里程碑,我感到非常自豪。”JUNO机构委员会主席马科斯·德拉科斯说,“JUNO的成功反映了我们整个国际团队的投入和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