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寻宝,“不仅好玩,而且有用”
近来,北京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知识寻宝”,大家争相在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的比赛中探索科学奥秘。他们中的胜出者将晋级三地决赛,与天津、河北选手一较高低。
“山楂尤其适合消哪种食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哪一颗?”“哪些作物起源于中国?”……这些科学问题,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从宇宙天体的奥秘到微观粒子的奇妙世界,从5G通信到人工智能,从应对气候变化到疾病救援应急等。
“不仅好玩,而且有用!”一位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参赛选手说,大赛让科普内容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作为街道办事处代表,我最关注环境卫生领域的考题,希望能通过比赛学到更多实用知识,用到日常工作中”。
北京赛区的决赛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这里被打造成了一个“科学探索融合场域”,火箭原理、空间站知识等都被放进园林场景里,选手们一边逛展,一边沉浸式答题,趣味十足。
刚在这里完成10个科学关卡和3个隐藏关卡的答题,来自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的一位参赛学生很兴奋:“特别喜欢沉浸式必答环节,既能亲身体验真实场景,考核后还有老师做专业讲解,能帮我们补上知识盲区。”
此次大赛在命题上有个新尝试——首次集结了14家科研机构联合出题,专家们按领域分组命题,既涉及科学家精神、航天前沿等国家战略方向,又覆盖防震减灾、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民生需求,还包含物理基础、地质探秘等基础科研知识。“然后再共同打磨考题,避免单一领域知识局限,还设计了实操命题,让科学知识真正‘活’了起来。”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北京急救中心联合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等单位,开设了防震减灾、心肺复苏等沉浸式实操命题,把急救知识转化为大众可掌握的技能。
从知识积累到思维养成,从兴趣激发到实践应用,北京公众参与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的热情高涨。来自北京市科协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三年多来答题平台浏览量累计超4000万人次,总决赛累计观看量超2255万人次。
“过去,人们总认为科学离自己的生活很远,通过大赛大家了解到,科学探索不是深不可测,也因此愿意主动亲近科学。”大赛评委、民主与科学杂志社正高级经济师严俊认为,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度在逐年提升。
“看到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能紧跟时代发展与需求,打造这么多鲜活有趣的参赛形式和内容,吸引这么多公众参与,很欣喜!”严俊期待这样的科学“知识寻宝”之旅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让学科学、爱科学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