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姐妹》:用时光书写的一部影像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电影《白马姐妹》,以四川平武县厄哩寨的白马藏族四姐妹为主角,讲述了她们在2020年山寨遭遇特大山洪后艰辛重建,终于迎来新生的动人故事。影片同时融入导演本人在世纪之交于厄哩寨拍摄的纪实影像,通过今昔对比,呈现四姐妹家庭的生活变迁与坚忍精神。观众不仅能从中领略白马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体悟到作品所蕴含的珍贵文献档案价值。
纪录片创作者虽然无法像影视剧创作那样自由虚构情节、营造戏剧悬念,但当生活的时间轴线充分展开,人物自会成长,故事也将自然浮现。可以说,时间是纪录片最好的编剧,而时间的厚度,是衡量一部纪录片价值的重要标尺之一。《白马姐妹》正是一部由时间雕琢而成的佳作。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23年,影片跨越二十余载光阴,在4∶3的模拟影像、16∶9的数字画面与村民手机拍摄的竖屏视角之间交织转换,引领观众见证四姐妹从青涩走向成熟,感受岁月长河中的情感、梦想、奋斗与成长。导演团队前后拍摄历时8年,与村民的关系也从最初的疏离逐渐走向亲密。尤其是在出现山洪灾害后,他们第一时间重返故地,记录下四姐妹的生活状态与村民们顽强的灾后重建历程,最终成就了这段令人动容的“光阴的故事”。
纪录片创作模式的选择,往往体现着创作者的美学追求与叙事观念。《白马姐妹》融合了“参与模式”与“诗意模式”,形成独特的影像表达。在“参与模式”中,导演深入田野,以观察者的身份贴近生活,摒弃人为的戏剧化处理,真实记录了白马藏族从伐木狩猎到发展旅游的转型之路,以及他们在遭遇山洪后重建家园的艰难历程。而在“诗意模式”下,影片穿插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与仪式,如“跳曹盖”“圆圆舞”。这些段落虽不直接推进叙事,却以独特的节奏与意境,承载着白马藏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它们更隐喻着白马人开朗率真、乐观坚毅的集体品格。这种品格正是他们面对现实挑战、追求美好生活时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自世界第一部纪录长片《北方的纳努克》问世以来,纪录片创作始终延续着人类民族志的精神传统。它不仅是影像的再现,更是人类借助影像理解自我、记录文明的重要实践。创作者通过持续的观察与对话,展现不同族群真实的生活质地与精神风貌,使那些潜藏于地理与时间深处的文化形态得以被看见、被铭记。正因如此,纪录片已成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保存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书写人类文明的独特方式。除张同道在本世纪初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白马四姐妹》以及时隔二十余年推出的纪录电影《白马姐妹》之外,目前少有作品持续聚焦白马藏族这一群体。在《白马姐妹》的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还抢救性记录了《太阳歌》《招魂歌》等多首濒临失传的白马民歌,进一步丰富了该片的文献价值。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影片作为影像档案的意义将愈发凸显。白马藏族被誉为“东亚最古老的部族之一”,素有“人类活化石”之称。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关于他们的诸多问题至今仍悬而未解:他们的祖先从何而来?又如何迁徙至此?为何会佩戴与当地自然环境看似不相契合的沙嘎帽?这些谜团仍有待持续的学术探究与影像记录。正是通过这样的记录与研究,我们才能更深入地发掘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内在之美,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