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一条“民心路” 暖了群众心

  “以前走南河埂,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汛期还总担心河堤塌了淹庄稼。现在好了,路平了、堤固了,出门办事、下地干活都踏实!”11月18日,说起村里南河埂路段的变化,桐城市双港镇天城村谢祠组村民程刘根竖起大拇指。这一喜人转变,正是天城村活用“六尺巷工作法”,精准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

  南河埂路段虽不起眼,却是周边7个村民组、700多位村民日常出行与600多亩农田物资运输的唯一通道。然而,2024年汛期一过,眼前景象令人心惊:250米长的堤坝多处坍塌,路面塌陷、堤体破损,昔日通途被拦腰斩断,村民出行不得不绕行1.5公里。更让人揪心的是,雨季一来,河水一旦漫过堤岸,大片庄稼便将面临淹没之险,这份隐忧如巨石般压在每位村民心头。

  “群众的愁心事,就是我们的要紧事!”天城村党总支把修复南河埂路段当成“头等大事”,列为“书记项目”,由党总支书记李如杰带头,把“六尺巷”里“礼让、协商、共建”的道理,融进工程的每一步。

  修路先“让”路——在倾听中促成理解与让步。项目启动后,李如杰带着党员干部逐户走访、促膝谈心。尽管多数村民拍手叫好,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河弯组李必胜反对砍掉堤边自家的柳树;村民谢根生担心自家的菜地被侵占、蔬菜被毁;还有农户担心施工期影响灌溉,导致收成受损。

  面对这些“不和谐音”,村干部没有回避,而是将其视为工作重点。他们反复上门沟通,细致讲解新堤坝对全村的长远益处,精准测算施工范围,承诺最大限度减少对农田、菜地的影响。以心换心,李必胜最终松口:“为了大家,也为了我自己,我‘让’这一步!”谢根生也主动表示:“青苗补偿费,我不要了!”为了彻底打消村民的顾虑,村里推选3名懂水利施工的村民代表当“监督员”,工程怎么干、质量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协商”定良策——在阳光下寻求“最大公约数”。天城村先后召开党总支委员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从施工方案到资金流向全部公开透明,村监委会全程监督。施工期间,有村民反映“施工车压坏了入户小路”,村干部没有简单命令,而是立即召集施工方、受损村民和党员代表召开“路边协商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共同定下“施工方负责修复、村里协调材料、村民监督”的三方责任方案,矛盾当场化解。

  “共建”聚合力——从“旁观者”到“主人翁”。村里组建“党员攻坚队”,12名党员分工协作,开展宣传政策、现场协调与质量监督。起初只有少数党员在忙活,但当曾经反对的李必胜都主动到工地帮忙清障时,越来越多的村民被感染、被带动,农闲时搭把手、收工后搬运料……原本是村干部的“独角戏”,渐渐变成村民们的“大合唱”。群众的参与,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更在无形中消弭了隔阂,凝聚了人心。

  今年6月底,南河埂路段修复工程完工。崭新的路面平整宽阔,加固后的河堤稳稳当当。村民们出门不用再绕远路,时间节省近四成。今年汛期,这里没出现一次积水、塌陷,600多亩农田安然无恙。走在新路上,大家乐开了花。

  其实,“六尺巷工作法”并不高深,它就藏在天城村修路的每一个细节里:多听一句群众的诉求,多坐下来协商一次,多动员大家一起参与,再难的民生难题也能迎刃而解。接下来,天城村还打算用这办法推进村里的养老服务站建设、农田灌溉管网改造,让“礼让和谐”的春风,吹暖更多群众的生活。


(全媒体记者 雷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