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医卫新闻->正文

寒冷冬季要警惕大脑的“无声警报”

  进入冬季,气温持续走低,医院神经内科的门诊量呈现明显增长。为何寒冷天气会成为脑血管的“压力测试期”?普通市民又该如何识别预警信号和科学预防?

  气温骤降,脑血管面临严峻考验

  人体的脑血管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当感受到寒冷刺激时,体表血管会自动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给脑血管带来巨大压力。

  冬季脑血管病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血压剧烈波动,寒冷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极易诱发脑出血;血液流变学改变,冬季饮水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低温促使血小板聚集,更易形成血栓,引发脑梗死;室内室外温差大,血管经历急剧收缩和舒张,这种反复的“压力测试”极易导致血管内斑块破裂,引发急性脑血管事件。

  识别中风,牢记“中风120”口诀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识别,就能为大脑多争取一份生机。国际上通用的“中风120”口诀是帮助公众快速识别中风的有效工具:“1”是看1张脸,面部是否不对称、口角是否歪斜?“2”是查2只胳膊,双臂平行举起,是否一侧无力下垂?“0”是聆听语言,说话是否含糊不清、难以理解?

  如果出现以上任何症状,请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对于脑梗死患者,发病4.5小时内送达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是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窗。否则,每延迟一分钟,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了解不同类型,认识疾病的“双重面孔”

  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类,核心区别是脑血管“堵塞”或“破裂”。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占比最高,约70%-80%,是最常见类型。核心原因:脑血管被血栓(如血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类似“水管堵了,下游断水”。

  出血性中风,占比约20%-30%,致死率相对更高。核心原因:脑血管破裂(如长期高血压致血管破裂、脑血管畸形破裂),血液压迫脑组织,类似“水管爆了,水淹没下游”。

  重点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高血压患者是脑血管病的首要高危人群,血压剧烈波动是主要诱因;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特别是房颤患者,容易在心脏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引发脑梗死;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吸烟、酗酒习惯者,烟草有害物质和过量酒精都会损伤血管;有中风家族史者及中老年人也需要特别关注脑血管健康。

  科学预防,为脑血管穿上“保暖衣”

  有效保暖是关键。重点保护头部、颈部和脚部等易散热部位,避免在气温较低的清晨和夜晚户外活动。

  稳定血压是核心。高血压患者务必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加强血压监测,特别关注晨起血压,这是全天第一个血压高峰。

  主动饮水不可少。保证每日充足饮水(约1500-2000毫升),有助于稀释血液。晨起和睡前各喝一杯温开水,对预防凌晨脑血管意外特别有益。

  合理饮食有讲究。饮食要清淡,遵循低盐、低脂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血压骤升。

  适度运动讲科学。避免晨起立即剧烈运动,选择天气暖和的下午进行室内或温和户外活动。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良好习惯要养成。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兴奋或激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救治与康复,系统管理缺一不可

  如果不幸发生脑血管意外,科学的救治和系统的康复同样重要。对于脑梗死患者,在时间窗内会积极开展静脉溶栓治疗,部分大血管闭塞患者还可以进行动脉取栓治疗,这些先进技术为众多患者赢得了康复机会。

  脑血管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神经内科、康复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协作,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开始得越早,患者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健康生活,是最好的预防

  脑血管病虽然凶险,但是可防可控。希望广大市民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朋友,提高防范意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做好自我管理,平安度过寒冬。


(施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