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新规护航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辅助驾驶、零百加速、“单踏板”模式等功能将迎进一步规范
安全技术新规护航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日前,公安部组织起草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技术条件》)向社会征求意见,针对备受关注的智能驾驶辅助、加速失控、电动门把手等方面提出了新规定。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各类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技术条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有望从安全领域引领我国汽车产业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技术进步带来安全新重点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持续发展升级,不少新技术应用不断落地,但也带来了部分问题。
根据《技术条件》编制说明,从近年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实践和国内外机动车安全技术发展情况看,现行标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具体问题包括先进主被动安全技术应用率较低、新能源汽车和辅助驾驶汽车的针对性条款要求少、部分条款要求与近年新制修订标准不协调等。有鉴于此,2024年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了标准修订立项程序。
此次修订就新技术带来的汽车安全领域新问题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要求。例如,针对电动汽车核心的动力电池,《技术条件》增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要求,明确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应符合GB 38031的规定,车身设有定向泄压和压力平衡装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动力电池技术结构与传统内燃机存在本质差异,电池本身的化学属性带来爆燃风险,而此项修订也针对这一新技术带来的本质安全特性作出更明确的规定,有助于引导和促进新技术的长期良性发展。
在辅助驾驶领域,此次《技术条件》增加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激活和退出条件、驾驶人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人机交互等要求、驾驶人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要求等内容。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表示,这些要求与正在制定的L2、L3级自动驾驶专项标准相辅相成,有助于充分利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优势的同时,避免让大家对这些系统过于依赖而产生安全隐患。
性能变化推动规范革新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相关交通安全隐患和事故逐渐增多,多起备受关注的事故暴露出新技术在应用中的安全风险。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次修订特别关注了新技术带来的性能变化而非本质变化,提出为适配车辆技术状态而增设的安全要求。
例如,针对备受公众关注的零百加速问题,《技术条件》增加了“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s的默认工作状态”的要求。
根据编制说明,近年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启动加速失控事故多发,其多是由于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对高加速模式的驾驶准备和操控能力不足。为此,要求车辆刚启动时处于加速性能较低的默认工作状态,让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需有意识地采取一定操作,以期提高其驾驶准备。据统计,目前驾校教练车和大多数燃油乘用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普遍大于5s,新老司机对于这种加速度更为适应,不易误操作。
纪雪洪认为,近期因驾驶员对于部分品牌汽车加速性能把握不准而导致的相关事故应该是推动标准修订的重要因素。“当前部分车企为寻求差异化竞争,在车辆加速性能上过度宣传,但实际上该功能应用场景有限,且可能增加潜在安全事故风险。从整体安全角度评估,过度强化加速性能弊大于利。此次从国标的层面对这一功能进行规范也是对企业的良性引导。”
此外,针对“单踏板”模式,《技术条件》增加了A型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要求,规范其应用。
李邵华表示,“单踏板”将制动和加速功能集中到单一踏板上,对于部分使用者来说会提高误操作的可能。“作为一种新功能,其使用需要对驾驶员提供更充分的培训,否则容易导致混淆进而引发事故。此次增加的规范要求,也是为了引导其更良性地发展。”
“新技术带来的产品性能变化改变了原有安全风险,现在标准增加了相应要求。”李邵华表示,“这些规范不是限制创新,而是适应新技术状态的必要举措。”
产业发展需筑牢安全底线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本次修订体现了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强调了汽车作为生命安全工具的基本属性。
李邵华认为,当前我国多项法规标准面临的情况是,技术发展已无成熟参照体系。无论是电动车还是智能网联汽车,以往主要参考欧洲标准体系,但如今我国发展更快,法规标准必须主动适应技术进步。产品与技术先行,若法规长期滞后,将引发安全风险,这是标准加速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此次修订也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正在进入更加规范、健康、深层次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技术创新活跃,法规体系也随之快速迭代,在提升科技感和用户体验的同时,持续强化安全保障。相关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先进性,不仅规范国内产业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生命安全,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安全发展提供了标准引领,具有积极的国际意义。”纪雪洪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对记者表示,此次修订的《技术条件》对于安全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完善,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部分车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但长期来看,有助于提高驾乘人群的安全保障,进而提升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度,助力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姚垠国指出,新能源、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较快,常常超出了现有标准体系的覆盖范围。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尚存在部分空白,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支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可以通过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加大对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并加强与行业专家、企业的合作,以确保标准能够实时反映技术变化。同时,需要增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协同合作,推动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平台。”姚垠国说。(记者 袁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