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破局 匠心守根 产业赋能——长三角文博会奏响安庆文化产业“三重奏”
“我们新推出多款文创产品,供不应求。”“我们坚持纯手工,传承非遗,守住乡愁。”“我们来自大别山,但工艺产品广销欧美。”……
11月20日,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启幕,安庆的9个展位前人头攒动,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收获大量好评与订单。
走进安庆展区,九个展位,九种风采,共同编织出安庆文化产业的丰富图景。这里,既有迈向云端的数字科技,也有根植泥土的非遗技艺;既有引领风潮的文创IP,也有飘香万里的乡土珍品。安庆,正向世界讲述一段关于精准创新、情怀坚守与文化赋能产业的生动故事。
文化品牌,用创新闯市场
创新,是安庆展区最跃动的音符。它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源于对自身文化底蕴的深刻理解、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
“您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冰箱贴,更是可以带回家的‘黄梅戏’。”在安徽有戏数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展位前,总经理孔馨苒拿起精美的黄梅戏角色手办向游客介绍,眼中闪烁着创业激情,“我们的使命是‘让传统潮出界’。这次带来的七大系列文创,比如这个凤冠拼图,既考验耐心,也普及了戏曲知识,非常受欢迎。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找到传统与当代年轻人审美、情感的连接点。”这家成立于2024年的年轻公司,展现出将经典IP进行现代化、时尚化转换的惊人潜力。
新颖、实用的文创产品融入黄梅戏文化元素,吸引了不少目光聚焦展位。“很美,很有创意。这个品牌的文创产品我之前网购过,品质值得信赖,这次准备多买些回去。”南京游客任梦婷在展位前驻足近半个小时。正如她所言,该品牌虽然年轻,但已凭借独特创意与可靠品质收获了一批年轻拥趸。
打响品牌,形成品牌竞争力,是安庆文化企业持之以恒的追求。“我们坚持打造高品质产品,不仅要求设计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用户需求,”孔馨苒直言,“更注重产品的用料、质感以及使用体验带来的优质感受。这需要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打磨,才能实现理想效果。”
同样以创新文创产品精准对接用户需求的,还有被不少游客称为“安庆潮玩”的安庆市沐集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该企业秉持“以青年之心、造安庆之物”的理念,让传统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此次展品由“此地宜城”“黄梅故里”“新青年”“海子的诗”四个模块组成,包含安庆元素的水杯、邮票、冰箱贴等产品十分吸睛。
“文创产品,是一个外地人了解一座陌生城市的窗口,这个窗口有观感、有触感,更有温度。”来自黑龙江的李新并未到过安庆,“我对安庆文化没有过深的了解,但这些文创产品很吸引我,进而让我愿意去了解这座城市。”他认为,有趣的文创产品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下市场不可或缺的连接点。
讲到创新,中古文物保护集团的展位则科技感十足。工作人员正向参观者演示他们的文物大模型图像识别系统,“比如,观众用手机拍一件青铜器的局部,系统能快速识别并展示其全貌、年代、工艺等详细信息。”工作人员介绍,“这不仅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对文博机构数字化转型核心难点的回应。我们荣登‘全国智慧广电网络新服务’榜单,正是因为这项技术紧密契合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旨在让文物数据真正‘活起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这种创新,让厚重的历史通过轻盈的数字界面与公众对话,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而创新最深层的动力,来自于对文化内核的创造性转化。安徽文都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展位阐述了“双IP融合”的理念:“六尺巷的‘礼让’是桐城文化的魂,《人世间》所倡导的‘家风’是当代社会的共鸣点。”该企业将两者融合,开发出印有剧词的帆布包、绘有青石板的笔记本等文创产品。
“一开一合之间,传统‘礼让’文化与现代文学IP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握手,所以尤其能引发年轻人的情感共鸣。”来自山东的“零零后”樊浩表示,这种基于文化理解的创新,让城市的文化品牌在市场上拥有独特的辨识度和竞争力。“我已经记住安庆这个名字了,下次一定过去旅游。”他说。
文化坚守,用技艺留乡愁
在市场大潮中,安庆的展示并非一味追逐潮流。一种深植于匠心的坚守,正指引着安庆文化产业向更深、更高处迈进。
“我们尝试过流水线生产,但如今又回归了纯手工,并一直坚持了下来。”太湖县碉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光奇直言,非遗产品走上机械化生产是行业大趋势,对公司规模化发展确有助益。
但为何选择回归纯手工?周光奇有他的坚持。
该公司的腊鱼丁是一项市级非遗,承载了很多安庆人舌尖上的回忆。2016年,就在机械化即将全面铺开之际,一位70多岁的老人几经辗转找到周光奇,目的只有一个:送上感谢并增订产品。原来,这位老人90余岁的母亲因年迈已很少与人交流,那年春节,在品尝了该公司的腊鱼丁后,竟在当晚打开了话匣子,聊了许久。“儿时的味道,我们寻找了太久。”老人拉住周光奇的手,眼含热泪。
“那个场景对我的触动太深了。”周光奇回忆时眼角挂着泪光,“我们必须坚持纯手工,守住这份独一无二的味道。”至此,该企业叫停了机械化升级,转而致力于非遗技艺工匠的培养。“我们并非完全排斥机械化,”周光奇补充道,“一直在尝试开发不同的机械产品和设计,但在机械能完美复刻纯正风味之前,我们暂不考虑机械生产。”
“这味道,让我仿佛瞬间回到了太湖,回到了花亭湖畔。”在上海定居20余年的周吉庆在试吃完腊鱼丁后,立即订下三箱产品,“准备分享给同乡好友,这是我们在外游子共同的乡愁。”他表示。
在安庆,每一份技艺,都有着自己的坚守。在安庆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展位前,市级非遗传承人、大观烙画代表人物刘平正全神贯注,用电烙笔在木板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焦褐色痕迹,逐渐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卷。“火笔绘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刘平放下工具解释道,“每一笔的温度、力度和速度都要精准控制。很多人觉得这门手艺苦,但我觉得,能用火这种‘破坏性’的元素,创造出‘建设性’的艺术,守住这份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就是守护了安庆文化的一份独特记忆。”
不远处,方氏微刻传承人方宜的展台前围满好奇的观众。他正安静地坐在一旁,通过显微镜在米粒大小的牙骨上刻诗,外界喧嚣似乎与他无关。“心要静,手要稳,气要匀。”他言简意赅地总结这门技艺的精髓,“现代技术很快,但手工雕刻的温度和神韵是无法替代的。”
“刻下的不只是诗句,更是一份耐心和匠心。”游客唐旭感叹道,这份近乎极致的坚守,不仅是对抗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浮躁,更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为所有人保留了一片沉静而专注的精神家园。
文化“出山”,用产业兴乡村
文化的最终生命力,在于能否反哺其生长的土地。安庆的故事,最动人的章节在于文化如何从“无形资产”转化为驱动区域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的“有形力量”。
在安徽红方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展位,各式利用茶枝、桑枝、秸秆制成的工艺品琳琅满目,散发着自然的木香。工作人员详细介绍着畅销欧美的彩木工艺品,道出了企业的核心理念:“我们的起点是‘变废为宝’。岳西是农业大县,每年产生大量茶枝、桑枝等农林废弃物。我们通过设计和技术,将它们转化为有文化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商品,年处理废弃物4300多吨,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这不仅是生意,更是一种环境责任与产业担当。”
从大山走向世界,将富裕带回山村。这样的发展实践,在安庆并不少见。
在怀宁县乡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展位,蓝莓汁、蓝莓酒等产品构成一片“蓝色海洋”。“我们拥有2.8万亩蓝莓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真正让‘蓝莓点亮生活’。”工作人员介绍,这颗小果子不仅是健康食品,更是一个驱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我看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怀宁农业现代化的成果展示。乡村有了好产业,发展才能走得稳、行得远,我看到了安庆在这方面的扎实成果。”来自宣城的薛仁,同样是一位大山里的“新农人”。同时吸引他的,还有潜山市龙潭乡四方红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展位。
该展位重点展示了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的松花酒。“我们的松花酒技艺是‘安庆老字号’和市级非遗。”合作社负责人方元东介绍,此次参展,希望深山里传承百年的佳酿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走完九个展位,安庆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以创新为引擎,驱动文化品牌在新时代破浪前行;以坚守为锚点,系住文化的根脉与乡愁的温度;最终,以产业为桥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振兴乡村、赋能发展的现实力量。这段来自安庆的生动实践,正如一股充满活力的江河,奔涌汇入长三角与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