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鸿沟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这种不均城市有,乡村有,尤其城乡间更甚。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事实,一方面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驱使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与占有。

  在教育资源不能一下子均衡发展的语境下,为了填补这种事实上的鸿沟,除了相关部门加大对劣势学校的投入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师资力量的提升。而后者某种程度上是不断缩少教育差距的根本抓手与有效手段。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就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间教育的差距,组建城乡义务教育联合体,实现城乡间师资流动,当是当前语境下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填补城乡教育鸿沟的一种不错的优选方案。

  城乡义务教育联合体的组建,须秉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取经。顾名思义,即处于相对劣势的乡村学校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派有一定教学经验或骨干老师,点对点地进城去相关优势学校进行教学与管理上的学习,以他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进修的老师不能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要真心学,俯下身段,通过学习与观摩,真正地明了自己的教学短在哪里,劣在何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尽量地将短处补齐。另外还要做好与优秀老师的交流,建立联系网,便于回去后及时就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二是送经。就现实来说,送经相对要难点。难在何处?难就难在乡村条件相对艰苦,城里的老师能不能下得去,呆得长?这是个现实问题。走马观花,或者蜻蜓点水式的走一走,看一看,敷衍潦草地指点一下,就算大功告成,定是不行。要有真心为乡村教育着想的心,才能下得去,呆得稳。这方面不能仅从下乡老师上作要求,相关部门也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城乡存在的差距,给予下乡送经的老师一定的经济补贴,或者其它相关待遇。对于接受下乡送经老师的乡村学校,也要想方设法给予下乡老师力所能及的关照,让那些送经的老师能呆得下,呆得稳,安心教学,且能做好传帮带。


(未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