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庆市纪录小康工程网上平台->正文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1]——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例

  摘要:作为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安庆市的城镇化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其动力机制中存在产业结构转换缓慢、多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并存、人口红利空间转移上的流失、制度变迁严重滞后等问题。必须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速工业化以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加强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动力机制积极加以完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

  一、引言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通过合理流动和有效聚集逐步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一般来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是通过“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率”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城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依靠“三高”来支撑,属于粗放型的、外延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难以为继,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阻碍。同时,城镇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引发诸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都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掀开了我国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时代。

  对新型城镇化起到推动和拉动作用的诸多力量中,动力机制是其本质内容和核心结构形态。所谓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是指推动新型城镇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运作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运作机理的各种关系、组织制度的总和。它决定了新型城镇化所必须的各种资源的配置关系及其效率,是其不断后续发展的内生动能,并最终影响城镇化,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文主要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例,结合当地近年来的发展实际,基于动力机制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问题。

  二、当前安庆市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作为中部的欠发达地区,安庆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2012年城镇化率才达到39.6%(近年来的城镇化率变动情况见表1)。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缺乏良好的动力机制的构建,导致城镇化一直处于低效率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表1 2009-2012年安庆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变动情况

  年份户籍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城镇化率(%)

  2012620.43532.039.6

  2011618.65530.638.1

  2010615.62531.536.8

  2009615.8855836.6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1,2012,2013.

  (一)产业结构转换缓慢

  产业结构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城镇化的发生与发展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巨大。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动与拉动城镇化的三大力量,其中,农业发展一级动力,工业化是二级动力,现代服务业是三级动力。安庆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慢,导致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三产比例不合理(近年来的三产比例见表2)。正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缓慢,工业缺乏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偏慢,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粗放型发展、外延式扩张的模式,导致最终产业结构转换对城镇化的推动有限。

  表2 2008-2013年安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

  年份三产比例(%)

  201315.0:53.2:31.8

  201214.4:55.9:29.7

  201114.9:55.3:29.8

  201015.7:53.0:31.3

  200917.8:46.5:35.7

  200819.0:42.4:38.6

  数据来源:安庆市统计局.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安庆市统计信息网,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二)多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并存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安庆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就业人数在三产总就业人数中接近一半(见表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超强。目前,优势产业仍集中于传统产业领域,经济增长粗放,能耗高,污染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比重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2012年安徽省政府对全省六十二个县(市)进行分类考核,安庆八县(市)中,桐城、枞阳、怀宁属于一类,宿松、望江属于三类,潜山、太湖、岳西属于四类。因此,从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看,呈现复杂的多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对城镇化的发展形成了多重约束。

  表3 2008-2012年安庆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

  年份三产就业人员构成比例(%)

  201248.3:22.8:28.9

  201148.5:22.8:28.7

  201048.7:22.9:28.4

  200948.7:22.9:28.4

  200848.7:22.9:28.4

  数据来源:安庆市统计局.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安庆市统计信息网,2008,2009,2010,2011,2012.

  (三)人口红利空间转移上的流失

  城镇化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人口在空间上的转移,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作为欠发达地区,安庆的经济整体发展效率不高,到2012年底,非农业人口比重仅占18.24%(近年来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变动见表4)。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效率低下,致使非农业人口比重的上升速率慢;另一方面,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当地的产业、企业又难以产生强大的吸纳能力,其人口在空间上的转移主要体现为“农民工”流向发达地区。因此,安庆的人口流动更多是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人口红利”,而使得自身的城镇化发展却徘徊不前。

  表4 2009-2012年安庆市户籍人口总数及非农业人口比重变动情况

  年份户籍人口总数(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

  2012620.4318.24

  2011618.6518.23

  2010615.6218.06

  2009615.8817.88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1,2012,2013.

  (四)制度变迁严重滞后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高效率的制度安排会促进或加速城镇化的发展;反之,低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阻碍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是通过不断突破旧的“制度瓶颈”,以的新制度安排替代来推进的。与发达地区相比,对安庆城镇化的推进起直接和间接作用与影响的制度安排进展明显落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长期持续地阻碍了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因为城镇化与市场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是紧密关联的,核心是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在不同产业和区域间的更有效与合理配置。[1]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厚重,地处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安庆以习俗、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为表现形式的非正式制度演进迟缓,也影响了其正式制度的变迁。

  三、对策与建议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安庆要想改变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客观现状,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动力机制积极加以完善,提高其合理性程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初始动力。对于安庆这样的农业大市来说,农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城镇化的后续发展必将受到阻碍。因此,必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加快推进安庆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首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优质棉、优质油、优质茶、优质米、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品种结构与品质结构,积极推进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并实施特色名牌创建策略,不断提高其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价值,因地制宜地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建立“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的高效型农业产业体系。

  其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指导和调控,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根据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培育各种类型的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再次,极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就业非农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最直接的一种体现。[2]依托优势产业与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的集群集聚化发展。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在完善利益一体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化发展。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和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最后,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明确细化和落实其公益性职能,加快理顺管理体制,大力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通过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力度,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安庆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二)加速工业化以推动产业结构转换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推进器。[3]264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的。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它通过产业结构转换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根据2013年3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环所联合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安庆市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271位,在安徽省居最末位(见表5)。目前,安庆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加快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

  表5 2012年安徽省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在全国排名情况

  城市芜湖合肥马鞍山铜陵黄山宣城池州淮南亳州滁州宿州阜阳蚌埠淮北六安安庆

  排名44474958669912113314115418219320120326627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环所联合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相关数据整理。

  首先,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力度。在安庆的38个行业中,支柱产业是石油化工及炼焦业、纺织服装业、机械和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非金属矿制品、化学原材料、塑料制品等,对安庆市工业的主要贡献来自于传统产业。随着安庆市被列入国务院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其次,注重生态化、低碳化的发展路径。正是由于传统产业是安庆工业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呈现能耗高、污染大的局面,需要以生态化、低碳化来约束和规范其发展的路径。当前,必须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建设为契机,以多元化资金投入为基础,以重点行业、企业为切入点,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技术改造为主渠道,以园区、产业聚集区为重点,以严格监管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力度,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轨道上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再次,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金融、财税、科技、投资、人才和招商等体制与机制改革,完善政策服务平台,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依托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打造、壮大产业集群,促使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高产业的自配套能力,注重通过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加速转移进驻。极力完善承接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增强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最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建立一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与发达地区的技术研发合作,极力缩减技术研发成本和研发过程。加大政策的创新力度,吸引外来投资,鼓励或引进各类人才到安庆创新创业。

  (三)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当前,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口转移,其“重头戏”则是农民工的市民化。[4]通过研究安庆市近年来的城镇化率水平与非农从业人口占比情况,可以发现,城市镇率与非农从业人口在发展中呈现了背离,农业人口转移主要是到沿海发达地区从事劳务输出,形成大量的人口红利外流。因此,提高安庆城镇化的质量,关键是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吸纳人口红利的回归。

  首先,以产城融合提升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针对安庆实际,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就近集聚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择业。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核心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最终,从“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实现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就业吸纳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产、城、人”三位一体的全面演进。

  其次,实现城乡一体化,深化户籍、土地、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人的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要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相促进。[5]必须根据当地实际积极探索,破除和改革各种对进城农民的身份歧视与制度歧视,为人口的有序迁移和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优化城市文化与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消除歧视和偏见。还要不断发挥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加其市民化的资本,改善同社区居民的关系,培养社区归属。[6]通过软环境建设,提高农民对城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消除市民的歧视与偏见,化解对立与矛盾,帮助农民工早日实现由“农村人”向“城镇人”的转变。

  (四)加强制度创新

  首先,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是推动城镇化的直接动力。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节各经济要素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合理流动,实现要素交易效率的最大化。同时,提高政府的经济调控与社会治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加大制度与具体政策的创新。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区域制度环境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激励机制而存在的,区域制度环境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直接制约着城镇化进程。[7]作为欠发达地区,安庆还存在种种制度缺陷,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必须借鉴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户籍、土地、就业、投资、财税、社会保障等方面大胆创新,极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鼓励先行先试,找到一条符合安庆市情发展的具体路径。

  最后,注重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凡勃伦认为,制度来自于习俗,因此,有效的制度就是那种被社会习俗所认可的社会公理。[8]139正式制度要发挥作用依赖于背后的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二者的良性互动和耦合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安庆历史文化悠久,人文传统厚重,需要对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内的非正式制度进行与时俱进的构建和塑造,催生正式制度的创新和变迁。最终,促进区域制度环境的演进,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城镇化课题组.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国际比较、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5):1-21.

  [2]李静,高继宏.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改革与发展,2014(2):62-66.

  [3]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李玉明,陈建平.人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思路[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38.

  [5]朱铁臻.推进人的城镇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J].学习与辅导(上半月),2014(1):10-11.

  [6]迟云福.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例[J].决策咨询,2013(5):1-8.

  [7]张军.区域制度环境及其变迁与城镇化[J].人文地理,1998(3):35-40.

  [8]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本文原载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胡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