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庆市纪录小康工程网上平台->正文

全域旅游  全景潜山
——潜山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潜山市地处皖西南,辖1个国家级风景区、1个省级经济开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6个乡镇,183个村居,总人口58.4万,呈“七山一水两分田”地貌,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美誉。近年,潜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兴市”战略,将文化旅游作为市域发展首位产业,以改革创新、示范引领、融合发展为抓手,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被命名为“安徽省生态县”,获批首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6年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8年以旅游特色获批撤县设市,并摘掉贫困县帽子;2019年成功创建安徽省文明城市。

  一、生态立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建立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书记、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34个相关部门和16个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每年召开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将生态创建各项任务、指标分解落实,与各乡镇、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

  建立规划引领机制。把生态创建目标纳入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市、乡镇、村居三级生态建设规划体系,10多个部门编制了行业规划,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多规合一”,完成空间规划编制。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新闻媒体开设创建专栏,广泛宣传报道创建工作;举办专题培训班和讲座,开展创建培训;每年结合“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和法制宣传月等,开展环保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积极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通过一系列宣传,增强全市上下参与创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营造人人保护环境、个个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二)转型升级,美丽经济富百姓

  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发展布局。依托105国道、318国道和沪蓉高速、济广高速、合九铁路贯穿全境以及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规划经济和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以重点生态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分工合理、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严把环保准入、环境影响评价等关口,实现从“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到“挑商选资”的转变;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动不合规企业关停并转,加大淘汰关闭力度,控制现有重污染行业及其产品产能。推进可持续发展。全面巩固工业污染治理成果,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科技型、环保型、资源综合开发型企业,“十二五”以来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481个投资12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分别达18家48个。

  以绿色为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至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农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15个、绿色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有机食品认证16个,拥有被认定的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91万亩,初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村65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发展农业产业化,以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畜禽、蚕桑六大特色产业为主体,扶持产业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形成依托塔畈、五庙、水吼等乡镇打造茶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在痘姆、王河等乡镇打造瓜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在余井、油坝、黄铺、黄泥等乡镇打造畜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已有龙头企业省级9家、市级49家,新认定潜山市级43家。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大力推广机收切碎秸秆直接还田、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治等实用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行动,开展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制定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将应用低毒生物农药纳入补助范围,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500吨以上。

  二、旅游兴市,打造全域旅游“潜山路径”

  潜山绿色山水、红色文化、古色乡村等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现有3A级以上景区17家,其中5A级1家、4A级5家、3A级11家,4A级以上景区数量居全省县级之最。境内天柱山为安徽“三大名山”之一,现为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相继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等旅游名片。

  潜山市通过延伸景区链、丰富业态链、优化配套链,点线面结合,串珠成链,形成“一核两区三带四板块”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林庄、进士、陈桥等2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顺利推进,261个示范点串珠成链,茶庄、黄铺村获评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新认定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5个,由中规院主导的第一届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潜山论坛成功举办,龙潭万涧古民居保护利用闯出新路。2019年,接待游客1077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03亿元、同比增长13.2%。

  1、立足“点+线”,构建全域旅游景区链。以天柱山景区为龙头,串点成线、以线带面, 带动全域发展,形成“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的全域旅游格局。一是集聚核心景区。推进天柱山等核心景区品质提升,实施龙潭河景区综合开发和索道、隧道项目,建设天柱山旅游度假区,推行“天柱山+20个景区景点”全域旅游“年卡”,带动市域A级以上景区联动发展。二是串结乡村景点。以乡村景点化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61个,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以环天柱山、环浒山湖、环潜水河旅游风景道为依托,串珠成链形成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带动乡村发展。三是打造全景潜山。建设二乔公园、雪湖公园、潜水滨河公园,提升城市旅游功能;打造源潭刷业、天柱山康养小镇、水吼户外运动等特色小镇,整市推进山水田园城市、特色风情小镇、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2、立足“旅游+”,丰富全域旅游业态链。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坚持“无中生有”谋划,培育旅游新兴业态。一是“旅游+文化”。依托古皖文化、红色文化等特有人文资源,打造薛家岗遗址公园、程长庚及张恨水故居、红源潜山展示馆等一批人文景点。大力发展研学旅行,建设研学旅行基地,串联地质博物馆、山谷流泉及非遗基地等资源,做响天柱山中德合作森林教育拓展基地。开发“皖礼”系列文创产品,争创省级以上旅游商品5个。二是“旅游+民宿”。依托独特名山秀水资源,打造环天柱山民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相继建成茶庄天鹅堡、海心谷、陋室邂逅、龙潭万涧等中高端民宿30余家。打造民宿产业集群。2019年潜山市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三是“旅游+体育”。依托山区、丘陵、畈区兼备的独特地貌,建成漂流攀岩、高山滑雪、高山潜水、低空飞行、玻璃滑道等户外运动新兴业态。每年举办天柱山国际长板速降、溯溪越野等赛事,建设源潭标准化滑板训练基地,持续发展极限运动、高山滑雪、汽车露营等体旅融合新业态,打造“动感潜山”体育赛事IP。四是“旅游+康养”。依托富硒、富锌、富负氧离子“三富”资源兼备优势,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产品,打造长三角生态健康“后花园”。天柱山国际康养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官庄镇、天柱山镇、塔畈乡、槎水镇获评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海心谷荣获2019中国十大新锐民宿品牌。天柱山景区融入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天柱山下“俄罗斯村”吸引俄罗斯副总理特鲁特涅夫等俄罗斯政要等境外游客前来度假养生。天柱山入选“游安徽不得不玩”十佳精品线路,潜山荣膺“中国天然氧吧”。开展硒锌资源专项调查,绘制硒锌资源分布图,加快“富硒富锌”品牌农业开发,挂牌一批富硒富锌农业基地。推进茶叶、瓜蒌、大米等富硒富锌农产品开发。依托硒锌资源,建立品牌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加大富硒富锌元素宣传营销,打造塔畈、五庙优质茶区,建设王河、痘姆瓜蒌产业基地,做强茶叶、瓜蒌、油茶等特色产业板块。推进天柱山瓜蒌籽、天柱剑毫母子品牌建设,提升我市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围绕农产品硒锌营养强化和产品认证,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

  绿水青山是潜山最大优势和最美品牌,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了便捷的交通环境、宜居的生态环境、健康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发展文化旅游、医药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力支撑,全市GDP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在8%以上,助推了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3、立足“+旅游”,优化全域旅游配套链。坚持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从景区拓展到全域,打通旅游服务配套“最后一公里”。一是编制“大规划”。坚持旅游优先,编制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强化旅游发展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规划“多规合一”,出台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配套土地、财政、招商、奖补等政策。组建总规模3亿元的首位产业发展基金,设立5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统筹整合农林水、交通等项目资金40亿元,以PPP模式建设旅游快速通道等配套设施。推动浒山湖规划建设,修编板仓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谋划金紫山景区开发,为打造环浒山湖游线奠定基础。持续开展“最美乡村在潜山”旅游系列活动,创建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10个以上,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专设天柱山旅游学校。探索点状供地、腾退供地、弹性供地等方式,支持全域旅游发展。二是构建“大通道”。围绕“半小时上高速、一小时乘高铁”目标,安九高铁、六安景高铁、岳武高速东延线等重大交通项目稳步实施。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和扩面延伸工程1062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里程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105国道野寨至桃花铺段改建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053县道建成通车,342省道店水段改扩建一期和长河大桥建设扎实推进。在天柱山高速公路出入口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开设旅游公交线路,投放运动自行车,实现游客“落地自由行”。三是整治“大环境”。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固潜水、皖水、梅河等中小河流堤防70多公里,全市主干河道均达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黄柏河、光明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9处,惠及4.1万农村人口。取缔“散乱污”和非法开采加工砂石企业,深化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新改建旅游厕所147座,规范旅游引导标识系统480余块,打造全域化美景。四是整合“大数据”。建成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和天柱山智慧景区,涉旅数据全网互通,涉旅场所免费WiFi、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消费场所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开发天柱山旅游微信小程序和全域旅游智慧导览系统,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潜山”。推行“策划+互联网+O2O”营销模式,疫情期间开展“门票10元义售”支援武汉活动,3月4日,武汉、潜山市两地举行云捐赠,天柱山景区拿出此次义售门票收入共计528万余元,联合长江日报、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天柱山关爱基金”,吸引全国200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大爱天柱·情系天下”品牌进一步彰显。

  三、综合治理,彰显文明城市崭新风貌

  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城市环境。坚持以“打造山水田园城市”为目标,努力构建“山、水、城、林、智”相融合的城市空间格局。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区“增绿、活水”工程,先后建成东关河景观带、东门入口公园、潜水滨河公园和引水入城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城区水生态明显改善。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雪湖建设实质性启动,城区4个棚改项目扎实推进,完成东苑、凤逸园等老旧小区改造。潜水绿道银滩生态环廊、二乔公园二期、文化公园一期即将建成,完成城区主干道候车亭、路名牌等城市家具更新。改造潜阳路,整修南岳路、南外环,经开区排水改造一期稳步推进,稻香园小区、三合路等易涝区域治理有力有效。我市成功获评省园林城市。加强环境设施建设。集中财力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建成总规模达4万吨/天的城区污水处理厂基础上,2018年再次投资3600余万元提标改造,出水标准从一级B提高到一级A;建成5000吨/天的源潭镇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约1.33亿元的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运;空气自动监测站、农村饮用水源水质检测中心和两个国家级地表水自动监测站投入运行。完成槎水等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域推进。改造农村旱厕6029户,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采砂乱象有效治理,浒山湖区域管控全面加强。城区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依法推进、社会认同,PM2.5平均浓度下降8%。我市荣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强城市环境整治。以山水城融合为导向,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市场化运行城市环卫作业,建立网格化管理和联勤执法机制,实施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开展金家河等水生态治理,建设潜水滨河公园四期、梅河景观二期,建成潜水绿道银滩生态环廊。推进城市绿化养护一体化,争创国家园林城市。

  综合治理农村,美化人居环境。整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完成16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98个省中心村、30个市县中心村、105个自然村庄整治点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已覆盖所有乡镇、景区和交通沿线,被列为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两次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结合乡村振兴,把旅游业作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结合点”,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运营模式,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潜山样板”。党建引领乡村旅游的“黄铺经验”在全省推广,打造了黄铺田园、官庄德馨庄等一批整村推进3A级景区。实施万涧、龙潭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功举办由中规院主导的首届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潜山论坛。建立农村环卫长效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乡镇主体、市场运作、制度保障”原则,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集中、市转运”处理模式,采取市级财政奖补、村级自筹和乡镇财政配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业,提升管护水平。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累计建成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8个,加快生态能源建设,建成沼气池1.7万余口,适宜建设农户普及率达45%;出台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企业57家。全面推行河长、湖长、林长“三长制”,建立40名市级、396名乡镇级、624名村级的三长体系,建立“河(湖)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保护绿水青山。以潜水河为试点,通过实施禁采、拆违、截污、护鱼、亲鸟五项保护性措施,固堤、蓄水、畅路、绿岸四大建设性工程,系统推进河流生态治理,“五保四建三回来”的河流综治路径获省市肯定;推行“增绿、护绿、活绿”措施,实施生态增彩、生态保护、生态富民三大工程。推行“白墙、灰瓦、坡面”皖派建筑风格,加快城乡统筹和“山水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绿色健康产业基地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打造生态文明,改善区域环境。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推深做实河长制、林长制。开展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道路运输、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常态化实行城区烟花爆竹禁限放,力争PM2.5平均浓度下降5%。实施碧水攻坚战。开展河湖“五清四乱”专项行动和城镇污水治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28个镇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潜水、皖水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打好净土持久战。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推进化肥农药负增长。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4处,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加工销售砂石行为。打赢绿色提升战。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7万亩,完成105国道利民大桥至黄铺段生态廊道建设和源潭至梅城段绿化提升。开展环天柱山、环潜水河、环浒山湖林相保护改造,加强松材线虫等林业病虫害防治。争创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7个。

  近年来,潜山市在全域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成效有目共睹,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清楚地看到,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目前,潜山市正在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践行“两山理论”,坚持城乡统筹,久久为功,持续打造“山水田园城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台阶!


(葛笑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