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宿松县->正文

宿松县推行“田长制”强化农田保护利用
“田长制”让良田归“粮田”

  宿松县人大代表、河塌乡斗山河村党总支书记王卫平又有了一个新头衔——“田长”,因此,开春之后他就非常忙碌,任职三级“田长”的他每周坚持至少两次全村巡查,把全村的耕地转了个遍。在他的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巡查记录。巡查中,一旦发现违法占用、破坏耕地行为,他就会及时制止并上报。“田长制”是以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为保护重点,同时突破性地将设施农用地、林地等除建设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全部涵盖在内。

  斗山河村属于丘陵地区,土地资源在全乡属于最差。2021年年底,通过干群共同努力,全村61个村民小组1800多户农户,已经有57个村民小组,1680多户农户同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为了激发广大粮农的积极性,斗山河村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并在培育大户种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打造高标准农田上持续发力。

  “这么好的耕地荒了多可惜,今年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加大对水利、沟渠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抛荒不仅免一年租金,还补贴100元每亩,我一个人就流转了700多亩,准备种上水稻。”4月8日,村民李荣岳边翻耕田地边高兴说道。

  这一幕是河塌乡积极开拓创新,通过培育大户种植,集中流转土地实现抛荒治理的一个缩影。该乡党委政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长效管理机制,将农田保护责任压实到“神经末梢”,确保农地姓农这条底线不可逾越。

  设立“田长制”,不只是在田间地头挂上永久性标志牌,公布一下责任人姓名和电话而已,关键还得管起来,还得时时处处有人管。“田长”就是典型的“管得宽”,违法占用要管、避免土地撂荒要管、提升耕地质量要管,督促清理白色垃圾及废弃农药瓶,避免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照样要管。

  作为“长牙齿”的硬措施,“田长制”有“硬的一面”,但在“田长”们的细心到位执行中,“软的一面”同样可以触摸。他们耐心宣讲政策,热心答疑解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次次用情感互换情感,用心灵沟通心灵,多少人被温情感化。

  “当了半辈子农民,如今成了股东,每年至少有500元分红。”兴岭村村民吴北平说,他家世代务农,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何时实现“耕者有钱赚,土地变股份”,而这个梦想已经实现。

  兴岭村是我县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去年,数百名村民代表领取了第一笔属于自己的股金。

  “田长制”还让小田变成大田,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布局,为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拓展了空间。农田连片集中后,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经营,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益。


(通讯员 司舜 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