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新闻->正文

蜱虫叮咬进入高发期 户外活动小心别被它“叮”上

  进入5月,天气转暖,踏青、野营、赏花的人越来越多。市民在进行户外活动时,都有可能接触到蜱虫。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主要症状有哪些?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已有30余人被叮咬

  严重可导致死亡

  5月5日,市民汪先生向记者反映,其“五一”假期在郊区露营,回家后感觉腿部起了个鼓包,当时没在意,结果第二天出现红肿,随后赶到医院检查。

  经医生检查确认后,汪先生腿部的红肿是被蜱虫叮咬所致。汪先生回忆称,当日下午,他感到大腿处有点痒,“拿手挠过几次,摸到腿上有鼓包,以为是被蚊子叮了一口,就没有想太多了。”

  据安庆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贞君介绍,今年以来被蜱虫叮咬到市立医院就医的患者有30余例,“每年4月到10月是蜱虫生长活跃期,5月到7月是其活动的高峰期。被蜱虫咬伤后,会有一到两周的潜伏期,大多数人会出现过敏或发炎等轻微症状,有基础疾病的人及老年人比较容易出现重症。”她说,被蜱虫叮咬后,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严重的会出现肝功能、肾功能的损害,甚至会出现死亡。

  不要强行拔除

  应及时就医治疗

  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目前已知的蜱虫可以传播的疾病包括83种病毒、31种细菌性和32原虫性疾病,如森林脑炎、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不是每个蜱虫都带毒,只有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才会发病。如果被蜱虫叮咬后2周内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食欲明显减退,或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个人的活动史或叮咬史。”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张玉介绍说,在森林、山地、丘陵等地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一般较高。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野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虫叮咬。家长尤其要提醒孩子,不要到荒草地、灌木丛里嬉戏。

  刘贞君说,一旦发现已被蜱虫叮咬,钻入皮肤,千万不要用手生拉硬拽、强行拔除,否则其头部很容易留在人体内,从而引起发炎和瘙痒,感染病菌。可用酒精涂抹叮咬处,待蜱虫放松叮咬后,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一般治疗两到三周就能恢复。


(全媒体记者 徐志远 通讯员 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