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聚焦二十大->正文

大观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绿色发展织就经济生态“双面绣”

  近年来,大观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区战略不动摇,以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经济带。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使得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明显提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生态优先 铺陈大美新画卷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确保长江安庆沙漠洲段水体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大观区启动了沙漠洲生态公园一期工程建设。

  十年前的沙漠洲,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道路尘,屠宰异味,各类环境问题突出。针对沙漠洲区域内的企业非法排污问题,大观区坚持铁腕治污,通过地毯式排查,对区域内的地沟油作坊、清真屠宰场、活禽交易市场、散煤加工作坊等非法排污企业依法进行关闭取缔,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遏制环境污染。同时,大观区还开展了外滩种植整治专项行动、“清废行动”,清除长江滩涂违法种植农作物,清运粉煤灰、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并采取覆土复绿等措施,恢复生态环境。

  在落实一系列整治与提升措施后,沙漠洲生态公园已经集休闲、旅游、健身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成为长江边一道靓丽的风景。另外大观区在2022年底将再次投入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3000万元,实施沙漠洲水环境整治工程,提升沙漠洲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海口镇位于大观区西南部,皖河入江口西侧,镇域内有广成圩、镇江、巨网片区三大水系,包括一大沟、二大沟、三大沟、七大沟、八大沟、九大沟等12条沟渠和内、外迎江套、章枫套、镇江大套、义湖大套、漕河等。由于河道滞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河道内杂草丛生,河道底泥腐殖质污染严重,水量缺乏、流动性差导致河流丧失自净能力,漕河水体黑臭。为解决漕河水体黑臭问题,经实地调研,大观区决定在海口镇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漕河水系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900万元,采用生态清淤、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建设河沟护坡、铺设截污管网等措施,对漕河水系全面贯通,增强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漕河水系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是大观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典型做法,已提交至生态环境部全国优秀案例,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

  大观区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大观)经济带。以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安庆段长吻鮠大口鲶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安庆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徽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着力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体系,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近年来,长江安庆段水域再现江豚戏水喜人场景。

  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大观区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生态保护,抓重点、补短板,农村环境得到切实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生态振兴的支撑点,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2017年以来,为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全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观区按照“属地负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原则和“整顿规范一批、搬迁整合一批、关停取缔一批”的要求,强势推动“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截至2022年上半年,大观区共取缔关闭散乱污企业70家,整顿规范企业70家。

  自2013年以来,大观区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7件,罚款金额超过220万元,以座谈会、培训会、现场会等方式帮扶指导企业300余家,为16家企业争取生态环境专项资金300多万元。

  加大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环境显著提升。高标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计划,累计改厕1200多户,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6个,全区被确定为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规模养殖场环保设施配套率达100%,秸秆及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超过90%,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同比减少3%。

  加强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全面推广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其中产业化利用量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比例达到39%以上,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量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比例达到27%以上。

  全面实施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制定印发了《大观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各种设施方案》,在大观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2个废旧农膜回收设施,全区农田残膜回收处置率达到70%以上。海口镇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立了2个农膜、包装物、农药瓶回收点。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全区围绕番鸭、有机蔬菜、瓜蒌、有机中华鳖、农业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科技示范园创建和“三品”基地认证。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成1.5万亩优质大豆,3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金大地、红星生态两大国家级蔬菜生产标准园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种植基地8000亩,年产优质蔬菜3.2万吨;以庆蕊合作社、鑫火家庭农场为代表的瓜蒌种植基地4000亩,年产优质瓜蒌籽600吨;以兴网合作社为代表的3000亩稻虾共生生态种养基地,年产优质稻谷1500吨;以永强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为代表的畜禽饲养基地,年养殖番鸭1200万只;以西江水产中华鳖为代表的特种水产精养面积2000亩,年产优质水产品600吨;以美好甜园为代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5家,年举办休闲采摘观光节10余场次。


(全媒体记者 汪秀兵 通讯员 项顺平 祝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