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刘贻燕:渡洋留学,造福民生

  

  《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32辑收录有《刘贻燕先生自传》,其文曰:

  余籍安徽怀宁,居石牌镇,距安庆省会约百华里。世业儒,先祖筱侪公、先父文川公均前清廪贡生,历任教谕、训导及长本县书院,教授门弟子甚多。余幼时随先祖住省垣,是时先祖已被推选办理地方慈善事业,朝夕忙于公务;先父亦在外任教官,且先祖对余甚钟爱,故课之不严,是余幼时之宝贵光阴未能充分利用。及今思之,犹深追悔也。先祖、先父均清廉,月末除束脩外,非义不取,故家境贫寒。当先祖逝世时,几无以为殓。余有三兄,长者早卒;二兄,因敌军占领石牌镇,并驻军于余家,于二十七年秋,义愤成疾去世;三兄逃亡,现居江津。石牌家中仍留老幼十余人,其生活用费,均赖供给。余本人有一妻二女一子。

  其实,刘贻燕先生的身世不是这么简单。

  一根据1921年传经堂《刘氏宗谱》记载:刘贻燕,谱名方榖,号式庵,光绪十一年(1885)六月生于怀宁县石牌前街口。本生祖训寿公,字心泰,敕赠修职郎,晋封奉政大夫。生父谱名多智,榜名瀛滨,字文川,号蓬壶,道光三十年(1850)九月生。廪贡,历任郎溪县教谕、绩溪县训导。文川公生了五个儿子,次殇,贻燕是文川公最小的儿子。

  文川公有个远房叔叔,谱名训煌,原名昌焕,字然一,亦字筱侪。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月生于怀宁县石牌严家洲(今石牌镇前街口与庆洲村之间一带),敕授修职佐郎。1915年《怀宁县志》“文苑传”:

  刘训煌,字筱侪,晚号觉庄,廪贡生,有筠子。幼有异秉,读书目数行下。弱冠为文,下笔辄数千言。困棘闱,荐取皆不受。就教职,历署贵池、英山、涡阳、南陵、庐州等学训导,有政声。自庐州归,息影于城南凤鸣书院。非欸关问字者,不与接。当道闻其贤,属以清节堂、救生局、育婴堂三善举。训煌辞清节堂,就救生局、育婴堂事。兴废继绝,名重一时。著有诗、古文、杂著若干卷。

  同治九年(1870),筱侪公在安庆状元府设馆授徒,文川随之求学。虽然筱侪“有政声”,但是家运不济。光绪八年(1882)五月初六,潜太英霍四邑爆发山洪,石牌遭受灭顶之灾,刘氏“祖墓被蛟水冲没”;光绪十年(1884),筱侪公檄委英山学。长子多恂结婚月余即病,弥留时,索文川子承祧。当时文川仅三子,已承受三房。文川夫人周氏承诺:如果再生儿子,那么就过继。不久多恂逝于其父所任英山学署,年仅22岁。次年,文川四子贻燕生,过继给已故的多恂名下。四年后,筱侪公次子多恪结婚,年余生女,又不幸病故,年仅23岁,女儿夭折,以贻燕双祧。家破人亡,无立锥地,多恪遗孀王氏进入安庆清节堂。贻燕六岁时被送到筱侪公所任南陵学署,生母周氏暗自落泪。

  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筱侪公去世,贻燕九岁;倪氏抚幼子更无依赖,东迁西播。族人与清节堂迭次磋商,始获入堂。清节堂,是慈善机构,为无依无靠的年轻寡妇提供庇护之所。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布政使衔、前署直隶按察使清河道叶伯英(怀宁人)呈报:“为仿江苏、湖北恤嫠,创办皖省清节堂。”得到爵阁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李鸿章、周馥、叶伯英、倪文蔚、吴长庆等解囊相助。清节堂有着严格的章程:堂里嫠妇,可携带其亲生子女二三名。嫠妇之子,七岁时可享受义务教育,其女不得入学。学生十二岁以后,不得随母居住,需和老师住在一起。居者不可外出,拒绝任何外人尤其是男子入内。居者承担女工之类活计,堂内提供食宿。贻燕先后就读于清节堂小学、凤鸣学堂。

  二1902年刘贻燕由怀宁中学堂考入安徽大学堂。该校前身是求是学堂,1901年10月改为安徽大学堂,1905年初改名安徽高等学校。在校五年,毕业时刘贻燕列最优等,学部奖给拔贡生,注册候选州判。1907年蒯光典任留英学生监督,蒯建议安徽提学使沈曾植考送一批学生赴英留学。安徽留英学生共取十二名,其中怀宁五人:王星拱、杨吕南、洪逵、刘藻彬、刘贻燕。十二人中,王星拱等六人为正取,留学经费由省库支给,于1908年顺利赴英;刘贻燕等六人为备取,留学经费由省路矿局支给。因该局经费不足,先将前三名送英,而将刘贻燕等三人送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于1909年12月赴英,入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学习铁路建设。

  刘贻燕在英国求学期间,同盟会元老吴稚晖带着家眷也住在伦敦。他鼓吹无政府主义,反对君主立宪,倡导反清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留英学生得到消息后,非常兴奋。皖籍学生90余人抱定“一朝碧血,万世白虹”的信念,跟随吴稚晖回国参加革命。船到香港前,获知革命得到各省响应,公推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拟在南京组织政府。邵逸周、刘贻燕随石瑛先生到临时总统府任秘书,其余都到安徽参加省府方面的工作。

  1912年3月底,孙先生为谋求国内和平,辞去总统职务。孙先生离任前,亲自批准一部分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出国留学,由稽勋局长冯自由负责办理。经过严格考选,确定了第一期稽勋留学生25人,刘贻燕继续到格拉斯哥大学就读。1916年大学毕业,获工科学士并英伦工程学社社员等学位。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缺乏工人,刘贻燕进入Sir William Arrors 建筑工厂工作,约一年;后又在格拉斯阿电力公司工作。

  三1920年,刘贻燕在安庆大渡口创办安徽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并任校长。后安徽省教育厅长江彤侯欲以工专经费筹备大学,以王星拱、刘贻燕为大学筹备会正、副主任委员。因经费无着,大学未办成,工专并入安庆第一中学,刘贻燕任校长两年。1925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北伐军兴,刘贻燕于1927年任浙江建设厅技正。1929年,刘贻燕调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专门委员。1930年,调任杭江铁路副局长。1932年春,调任实业部中央机械厂筹备主任,仅数月即调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

  1932年6月,安徽省设立公路局,刘贻燕兼局长。在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督导下,用一年多时间,安徽将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的京(南京)芜(湖)、宣(城)长(兴)和杭(州)徽(州)3路皖段全部建成。1932年11月,在汉口召开苏浙皖赣鄂豫湘七省公路会议,结合安徽的特点和需要,选调技术人员,多方筹集经费,分期修建联络公路和省内主要路线。

  然而,祸起萧墙。1934年4月28日,国民政府政务官惩戒委员会收到监察院交来现任安徽省建设厅厅长“贪污舞弊”一案。案由:刘贻燕,因前任安徽工业学校校长期间,经支款项延未报销,并变更建筑校舍材料,及津贴工价三千元。又在安徽建设厅长任内,将省会造纸厂机器作废铁售于上海信纪铁厂,及以水东煤矿作价八十万元让于商办,且许其分为二十年缴款各案,被该省公民曹荣汉、安徽建设促进会、林业协会分别呈控,经监察委员刘三前赴调查,认为“贪污舞弊”提起弹劾,由监察委员田炯锦、程运鹏等审查报告,呈由监察院移付惩戒到国民政府政务官惩戒委员会。

  惩戒委员会接案后经反复查核,认真核对刘贻燕本人的申辩,认为刘尚无公务员惩戒法第二条各款情事,对该被付惩戒人刘贻燕做出如下议决:刘贻燕应不受惩戒。

  对于构陷,刘贻燕泰然处之,竭力为安徽建设事业做贡献。

  1934年在安庆设立省会科学馆,建立省内首座广播电台。1935年《东南日报》“元旦特刊”头版刊发了刘贻燕撰写的《安徽建设概况》一文,详述安徽公路、电讯(长途电话、无线电台)、水利、林业、矿产等方面的建设情况。1933年6月19日和1937年6月26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两次致电刘贻燕,令速筑宣城经广德至泗安与经郎溪至溧水公路,促速修沿江自马当至东流皖境一段公路。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全省共修建公路5731公里,其中联络公路的干支线总长为3672公里。

  刘贻燕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在安庆任厅长期间,住在大栅子城墙头上他哥哥的几间平房内。1938年9月刘贻燕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专门委员,不久调任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校长。该校致力使教育与建设打成一片,造就实用干部技术人员,对于抗战极有意义。同年12月,刘贻燕奉命掌理西康建设,主持修建康(西康)滇(云南)公路。抗战后回安庆,任救济总署安徽分署署长,再兼安徽省建设厅厅长。

  1948年,刘贻燕任黄泛区复兴局局长,负责修复黄河决口。1956年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66年病逝,葬万国公墓。

  刘贻燕故居在怀宁县石牌镇皮匠街,约700平方米住宅,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外墙靑砖,内壁木板,上有天花,下有地阁,走马通楼,推窗亮格,红漆装饰。新中国成立后为县委办公处。

  刘贻燕原配系其嗣母倪氏娘家侄女,卒于1917年。在英国留学时,娶英国布鲁克司氏(中文名碧梅)为妻,解放后碧梅回英国。碧梅生二女,后均定居美国。其养子刘耀宾住上海。


(夏筱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