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岁末,安庆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共同举办的“静观——邓石如书法艺术展”(以下简称“静观”展)在安庆开展。在我的记忆里,这是安庆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二次专题举办邓石如传世墨迹故里展。
文艺繁荣的当下,不乏可观的书法展,但像“静观”展这样以古人书为专题,有古墨、古香、古韵,且有故乡、故人、故事等多重文化意义的“个展”却是难得一见。我以为,“静观”展对于安庆书法人而言,意味着荣耀、崇仰与传承。后辈晚学零距离、面对面赏鉴乡先贤传世墨迹,内心的感觉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乡情遇见,一堂不容错过的敬贤习古的必修课。
从博物馆处得知,“静观”展荟萃了安徽博物院珍藏的邓石如及他的好友、传人与其子邓传密书作计五十二幅,篆、隶、楷、行、草诸体齐备,榜书与小字同在。展览的规模不算大,然却不失展现邓石如书法艺术与流派脉传的意义。静心观“静观”,悟之得大观。
此次展览遴选了邓石如好友梁巘、曹文埴、姚鼐、程瑶田,传人吴让之、莫友芝及其子邓传密等诸家的书作,一并陈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为探研邓石如书法艺术流派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史料,令观众惊喜。
论及邓石如书法,评家历来赞其四体皆善,以篆隶成就最高。此次“静观”展中就有两幅篆隶作品令人注目。一幅为隶书四屏,内容是颇具禅意的长联:“世虑全消,见几点落花,听几声啼鸟;尘缘割断,推半窗明月,卧一榻清风。”(见上图)榜书大字,格调雄浑,古厚中彰显碑意,畅快间释放性灵,“虑”“花”“断”“推”,结字疏密有致,“见”“几”“明”“一”笔势精神飞动,通篇整饬,浑然天成,堪称邓石如隶书代表作之一。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有这样一段话:“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以其说验六朝人书,则悉合。”我想,这段话亦可诠释邓石如这幅代表性隶书精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之所在。另一幅为篆书七言对联,联文为“彩毫闲试金壶墨,青案时看玉字书”。(见下图)从传世的墨迹中可以看出,邓石如篆书初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继而从摩崖墓志碑刻中汲取养分,或参以石鼓笔意而成自家面目。“中年时期所作,字形长而略方,笔致轻松而流畅,趣味近乎飘逸而舒展。晚年篆书已臻妙境,渐趋奔放。”“突破了时人篆书流俗的笼罩,风姿绰约,鹤立于清代书坛。”(《书艺珍品·邓石如》)正如吴昌硕所云:“完白山人作篆雄奇郁勃,铺毫之诀,流露行间。”不过我们寻常见到的邓石如篆书以条屏居多,如《赠肯园四体书册》篆书、《周易说卦传》篆书轴、《谒余忠宣公墓诗篆书四屏》刻石等,而颇带“铁线”意味的标志性“邓篆”,以及对联形式的篆书并不多见。展作中的这幅篆书对联,取小篆之体势,参金文之笔意,得石鼓之圆健,有别于通常所见的篆书风格,可谓匠心独运,自出新意,更是难得的篆书精品。
邓石如,安庆宜秀区五横乡白麟坂(旧属怀宁县)人,原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龙山樵长、古浣子,后因避讳以字行,更字顽伯。生于乾隆八年(1743),卒于嘉庆十年(1805),享年六十三岁。先贤六十三年的人生中,坎坷不顺,“游食生活大约四十年,占去他全部生命的三分之二。”(唐大笠《试论邓石如书法及篆刻》)尽管如此,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追研却矢志不渝,尤其在盛年之际经好友梁巘推介,客居江宁梅镠(1734-1797)家八年的时间里,遍临梅氏家藏的古迹名帖,眼界大开,书艺大进,五年篆成,三年分成,终成一代宗师,彪炳史册。在我看来,先贤能以一介布衣登顶艺术殿堂,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正因为他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倡兴碑学,化古为新,开宗立派,影响后世。
乾嘉以降,研究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最为精辟最有影响的佳评,是邓石如好友也是他的伯乐、清代书法家梁巘,其曰:“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及,究其才力,可凌轹数百年钜公矣。”清代书法家、大学士刘墉与副都御史陆锡熊盛赞:“千数百年无此作矣。”清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赵之谦评曰:“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而现当代则从源流与审美上进行探研与传承,成果多见于图文专著或散见的报刊文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所读见且影响至深的研究专著或文集主要有——
1、1983年与1985年间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时称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主编的第一、二辑《邓石如研究丛刊》,这是我最早研读收藏的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专刊;
2、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省新华书店发行、穆孝天编撰的《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穆先生评说邓石如书法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点画上的用笔美,在间架上的结构美,以及由‘用笔美’和‘结构美’两者结合而汇成的全幅意境之美”。“三美”之论很是精辟,影响我至今;
3、1988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徐志松著《翰墨情·书法家邓石如传》。著名作家、时任安庆市文联秘书长徐志松先生的这部传记小说,能让人读到一个完整的历史人物故事,感知烟火气里的邓石如的艺术人生;
4、2005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由王家新主编、丁庆平执行主编的《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收集邓石如书法与篆刻作品图片最为齐全、装帧极精美的一部大型图集;
5、2012年中国书店出版、洪亮编著的《中国书法大师经典研究系列·邓石如》。著名书画篆刻家、时任《中国书法》杂志执行编辑洪亮以图文综合的全新形式,较为系统地探研品鉴了邓石如书法篆刻的艺术风格,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研究邓石如的珍贵资料;
6、2013年中共怀宁县委、县政府为主办纪念邓石如诞辰二百七十周年活动编辑的《中国书协部分理事作品邀请展暨研讨会论文集》。此为邓石如故里官方举办纪念邓石如活动的纪实,收录了当今学者研究邓石如的多篇论文,难能可贵。
概而言之,上述研究专著或图文合集,从不同的角度对邓石如的生平学识、从艺轨迹与艺术风格作了全面的探研,对邓石如传世墨迹进行搜集整理、出版、鉴赏品评,颇具学术性与史料价值。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以文字探研的《邓石如研究丛刊》,虽然只出版了两辑,但却足以展现其探研考证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这两辑丛刊先后刊发了安庆唐大笠、孟滢、金杏村、许闻、胡炬、胡寄樵等诸家的研究文章和提供的图片资料。当年老一辈艺术家和文史学者是在真正的做学问,令后学心生敬意,由衷感佩。
2010年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彭坚为完成他的题为《邓石如的碑学开拓及其意义》的论文,只身远赴邓石如故里实地考察,期间会晤了相关人士,其时我以市书协的名义热情欢迎他来安庆进行艺术交流。他返程后于同年六月寄来厚厚的一部论文复印件,应该说是专业学者研究邓石如的一项学术成果。自那之后我们已有十多年没有联系,不知他现在何方高就,是否还在做学术研究,但他的专业论文和惠函我都一直珍藏着,这也是我难忘的一件雅事。
观看先贤的书法“个展”,引起了我对艺事等诸多方面的思考、感叹。邓石如以其率直诚朴的人格魅力、超凡入圣的艺术成就影响后世近三百年,至今薪火相传,这不仅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传承,更是一种志于学精于艺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