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出吉水何氏家族的吉水老街。通讯员吴小平摄
“芷舠”二字很有意思。芷,就是白芷,是一种可以入药的香草,实际上,也是田间地头随处的野草。舠,刀状的小船,在河流纵横、湖泊密布的望江,一样随处可见。“芷舠”二字,显然是表达一种人生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个问题不需要课后思考,看他的人生经历便知道了。
何芷舠历任湖北武昌盐法道、湖北督粮道、湖北按察使、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等要职。按理说,官也不小了,1883年,49岁的他居然辞职了!在官场上见多了晚清政府黑暗面的他辞官退隐到扬州,并建造了俗称“何园”的私家园林寄啸山庄。1901年,66岁的他,又离开了自己精心打造私家园林,携家眷移居上海,从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活动。
看起来,何芷舠好像有些任性?实则不然,这一切的“任性”,是因为他是一个重视教育、有家国情怀的人。而他的影子,也能从这个大家族的其他人身上找到。
这个家族,出过“祖孙翰林”。何芷舠的父亲何俊,是道光九年(1829年)的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到了这个年份,正规的农民起义军、乘机劫掠的盗贼……官方的对立面越来越大,清王朝基本上属于大半截身子入土的状态了。不过,作为能考取进士的“学神”,何俊依然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做的基本上都是当时最难的司法和粮食保障工作,而且一直做得不错。何俊于咸丰八年(1858年)去世,清廷给予正一品封典,晋封光禄大夫。至于他的墓志铭,是由一个名叫李鸿章的安徽老乡书写的。
何芷舠的长子何声灏,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在这个时间点的大清中进士……怎么说呢,想有政绩也不太可能了。虽然在做官方面政绩并没有祖父突出,但这位“学神”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不仅是一位实业家,即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董事之一,还是一位热心慈善事业的慈善家。
这个家族,还出过“兄弟博士”。何芷舠之孙何世桢,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之后又赴上海东吴大学攻读法律。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是组织上海学生响应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吴大学法科教授,上海大学学长(教务长),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他在上海创办“私立持志大学”,任校长,兼行律师业务。同年,孙中山亲自指定他为国民党一大代表,与毛泽东、李大钊、廖仲恺一起,列为国民党党章审查委员会委员。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暴力屠杀共产党人时,何世桢先后协助瞿秋白、恽代英出逃。1928年他担任上海市租界临时法院兼上诉院院长时,顶住蒋介石高压,释放了27名“共产党嫌犯”。抗战期间,何世桢与共产党人的生死联系,用行动证实了自己忠实奉行孙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张。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何世桢在中共地下党员、持志大学学生徐明诚劝导下,原本坚决反蒋的态度有所变化,一切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为重。据原蒋介石侍从室陈布雷部下主管情报工作的张令澳《我在蒋介石侍从室的日子》披露:蒋介石通过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芃生转达,希望何世桢基于爱国大义精神,在上海充分利用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政界重要人物的旧关系,设法打入日伪内部,成为埋伏在上海的一条内线。对此,何世桢表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此真正成为“打入日伪内部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而且是国民党最高层次的谍报工作者。为此,一生清白的他,甚至甘愿忍受“汉奸”的污名。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元老王宠惠劝何世桢赴台,被拒。解放后,何世桢一直居住上海。1968年8月,何世桢被张春桥点名隔离审查,被关四年。1972年10月因病重被释放回家,四天后去世。1979年,上海市公安局作出《关于何世桢问题的复查决定》,认定“他历史上与我党组织有过关系,曾做过有益人民的事,是有贡献的”,予以彻底平反。
何芷舠之孙何世枚,是何世祯的胞弟。他1921年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被保送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应聘为东吴大学、上海大学教授,兼律师。1924年与何世桢一起在上海创办“私立持志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插一句,这个大学为何叫“持志”呢?因为何芷舠另有一个表字“汝持”,说明办这个大学,正是兄弟俩的祖父——何芷舠的志向。
这个家族,还出过“父女画家”。何芷舠长孙何适斋,出生于北京,早年毕业于神州法政专门学校,后潜心研究诗文书画,在书法绘画方面得到过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指点和提携。
何芷舠曾孙女、何适斋长女何怡如,出生于上海,早年入上海美专,后又入无锡国专,得词学大师夏承焘教诲。其国画初师姚墨邨,后得黄宾虹指授。1948年,中国画苑举办何适斋父女书画展,张大千在其《松鹤图》上题跋:“画松鹤极难,惟吾友许士骐先生最擅长,今观怡如女士所作,又另具一副手眼,真曷与古人争胜也。”
这个家族,还出过“姐弟院士”。何芷舠曾外孙女王承书,1912年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留学美国,1944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员。要知道,1930年的燕京大学物理系,只有13名新生,而女子仅有王承书1人。在密歇根大学,“学神”王承书被美国物理学家乌伦贝克亲自收为弟子,师徒二人完成了“稀薄气体动力学论文”,开创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新中国成立后,王承书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毅然投入祖国的怀抱。不管国家分配什么任务给她,她都毫无怨言,始终是回答“我愿意”。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洁净能源,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已经46岁的王承书从未接触该领域,专业已经定型,此时转行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经过两年钻研,王承书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随着国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1961年,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这一次,王承书还是回答“我愿意!”。这次“我愿意”,意味着这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要成为504厂唯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远离家人到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隐姓埋名攻坚克难。1964年1月14日,504厂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证,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承书又接到新任务: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这一次,她还是坚定地“我愿意”。由于长期操劳,晚年的王承书患上眼疾,但她却以浪费为由拒绝昂贵进口药的治疗。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她留下遗嘱:将自己一生积蓄的十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遗体捐给医院研究,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
何芷舠曾孙何祚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列理论专家,1927年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同时,在科学史、自然辩证法、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他既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理论物理学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被称为“两栖院士”。
问题来了,为什么望江吉水何氏,能涌现如此多有着浓烈家国情怀的人才呢?
专家说文物:
好家风好家训的传承,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
“望江吉水何氏家谱中的何氏家训,从孝敬亲长、隆师亲友、节义勤俭、读书写字、出处进退等十一个方面详尽地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不失为一部循循善诱的家庭教科书,凸显着一个传统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与生存智慧。这部家训,经考证,由明代人何伦创制,传至何维键这一辈,已历经300年之久。”5月13日下午,在位于望江县吉水街道的吉水老街,望江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马薛毅向记者介绍。“这部何氏家训有一个特点:没有迂腐说教,而是强调人不可以欺心,更不可欺天。尤其在第六则‘出处进退之规’里,弘扬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家国情怀与正直气节,告诫子弟‘知出知处,知进知退’。”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吴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