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工作照
“现在的传统村落亟需保护,也亟需重新被认识。”刘琳说,驻村,不是她一时头脑发热的选择。自己刚来时,建筑状况堪忧,“没有一处是不漏雨的”。而她来到这里,就是要联合团队,从村落治理机制建设、乡村产业培育与反哺、传统建筑改造与合理利用、传统建造技术传承与创新、公益力量及社会资本引入、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等领域探索传统村落保护路径。
驻村并不容易。作为一个“外人”,还是个女孩子,刘琳在陌生的村庄,面临着吃住的问题、语言不通的问题等,最大的问题是村民不信任。“我不是村官,也不是选调生,大家一开始怀疑我是骗子、在搞传销,还举报我。”回忆往日,刘琳哭笑不得地说。
“住下来,跟村民打成一片,融进去,才能开展好工作。”于是,刘琳住进了村民家里,白日里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就在驻村笔记上记录村情以及她对乡村规划的想法。时间久了,刘琳在村民中的评价从“骗子”变成了“好孩子”。
“陪伴式规划”
一步步推动一点点改变
跟着刘琳在万涧村走一圈下来,会感慨她作为一个外地人对这个村子的熟悉程度。大到村里的历史、房屋建筑的风格;小到村里有多少人、民宿的价格、哪个村民有什么才艺,她都如数家珍。
哪家的房子可以被改造成民宿、小溪边要加装什么样的遮阳棚和座椅、古民居修缮注意什么、河道怎样改造更美观、路边要种什么花、村里300年的古树要怎么保护、露天剧场要怎样改造完善……每一个微末细节,都被刘琳记录在驻村笔记里,然后与团队和村民一步步推动、一点点改变。
刘琳说,她们做的不是一次性出图就走人的规划,而是7×24小时的“陪伴式规划”。“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再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我们全方位参与,甚至带头干。”刘琳说。
比如,古民居保护利用。“这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它复杂的产权关系。”刘琳说,以杨家老屋为例,它为33户共同所有,占地面积为2643平方米,有99间房,鼎盛时期有一两百人居住。它的产权关系是分散的,村民的想法也是复杂的。
刘琳团队经过调研,提出成立合作社,由村民以房屋、土地、山林和现金等方式入股,得到了村民的同意。合作社名叫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民宿以及金丝皇菊等种植产业,同时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解决了老屋保护涉及的产权和资金问题。
从老屋修缮,到民宿设计,再到民宿运营;从村庄环境美化,再到农产品销售……规划师参与村庄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去筛选一些合作团队,涉及建筑、景观、投融资等方面,实行建、管、用一体化‘联合作战’,一步一步地带着村民做下去。”刘琳说。
如今,万涧村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回味乡愁”,标注了乡建印象、文化传承、建筑活化、城乡共建、积极银龄、妇女发展、组织培育、产业发展、萤萤公益书屋陪读计划等九个标签。刘琳表示,这些内容都是她们想要做的,听起来可能有些理想主义,或者有些宏观,但框架在那里,她们会一步一步去做。
在刘琳看来,乡村的发展,就在这样一个个小诉求的叠加上不断向前推进。
古村落变了
诗意生活得以点亮
刚到万涧村时,刘琳看到的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荒草没膝的撂荒土地和年久失修的老屋。“如何规划建设一个‘留得住乡愁’又有美好未来的乡村?”是刘琳脑海中始终盘桓着的问题。
五年里,刘琳的驻村笔记写满了30本。本子里有她的思考,还有村子一个个具体的变化。
拥有99间房屋的杨家大屋得到修缮,并成为民俗博物馆;杨家花屋被改造成了青年旅馆;有的老屋成了老年活动中心;村里多了一个有马桶的公共厕所,一个看得见星空的公益图书馆,一个像样的露天剧场……
村里还整合了荒田荒地,复垦种植金丝皇菊、黄豆、萝卜等,产业惠及村民200余户,实现营收140余万元。“村民在田里种菊花、上山采竹笋,最多的一年有2万块钱收入。” 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芮品高说。
村子里环境变好了,村民们收入增加了。规划师们开始琢磨如何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过得更快乐。规划师们为万涧村规划了一系列社团,比如老年协会、诗歌协会、戏剧协会等。他们发现村里的妇女平时生活比较单调,就组织起一支广场舞队。“一个叔叔找到我说,自从跳广场舞以后,妻子每天晚上都多吃一碗饭,说这是她嫁到这里二十年来最快乐的一年。问我能不能给他们也找点事做?”刘琳告诉记者,后来村里又成立了黄梅戏兴趣小组,大叔们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前年,万涧村办了一台“村晚”,完全由村民自己组织和表演,几乎人人都参与。村民们还尝试制作花草灯、创作散文诗……诗意生活得以点亮,乡村文化更添人间烟火。
荧荧之火
激发保护的内生动力
在刘琳进村之后,陆续又有一些热爱乡村工作的年轻人从天南海北来到万涧村,加入她的乡村规划师团队。比如,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孙艺鸣,有三农城乡规划工作经验的郭秋晨,还有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有负责教育的、有负责管理的、有负责农业产业的……“我们现在不缺人才。”刘琳说。
就像荧荧之火。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万涧村的保护建设中来。有中规院的专家,也有普通的大学生志愿者,但其中更重要的是村民自己。
“整个过程,让村民参与其中,最终要让村民受益,从而激发他们保护古村落的内生动力。只有着眼于发展,保护修缮才好进行,保护才有永续性。”刘琳说,她们把留守妇女动员起来,成立了“涧行者”乡村服务发展中心,目前已有50多人。除了负责对接资源、组织培训、推进改造项目以外,从书屋轮值到村庄清扫,从筹备“村晚”到照顾老人,她们都志愿参与、认真负责。
“现在很多事儿我都不用操心了。”刘琳说,“我们适时往后退,让村民往前走,乡村规划才能持续走起来。”
如今,龙潭乡万涧村创新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发展“共融共进”模式,获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首批、安徽省唯一的“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培训基地”。
而刘琳,以乡村规划师的身份,已经开始介入到下一个乡村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当中。如荧荧之火,继续“点亮”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