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文物自介书】他牺牲时,仍是少年——革命遗址江根祥烈士墓

  14岁,如果生在好时代,正是读书的年纪。是的,少年也有烦恼,但周遭的世界常常由更年长的人们守卫着,往往并不需要他们挺身而出。

  21世纪的年轻人大可以将这一切视作理所应当,而对于出生在1933年的江根祥来说,这份安稳无疑是莫大的幸福。

l_CB20230820100138422050_02.tif.jpg

革命遗址江根祥烈士墓。 通讯员 戴印 摄 

  如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孩子一样,他出生在桐城的一个贫苦家庭——而年幼时父母双亡,则加剧了这种贫苦,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如果没有姐姐和姐夫的话,他恐怕很难在那个时代幸存下来。

  年幼时姐姐就将他带在身边抚养,也就是说,姐姐和姐夫担负起了母亲和父亲的责任——不只是抚养的责任,还有教育的责任。

  我们知道,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一般人要养活自己尚且不易,恐怕是不愿意担负这样的责任的。

  不过,他的姐夫就不是一般人。他的姐夫,名叫姚奎甲。

  由于姚奎甲的故事,我们要留给另一个文物讲述,所以此处只做简单介绍:姚奎甲,生于1913年,原名汪礼长,同样出生于桐城的贫苦家庭,同样父母早亡,为了谋生打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姚奎甲毅然加入抗日队伍,并于次年入党。此后,姚奎甲长期坚持地方武装革命斗争,成为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有这样一位姐夫,江根祥打小受到的教育就不一般,对于“抗日救国打鬼子”“武装斗争闹革命”这类平常孩子并不清楚的大事,也早早有了了解。

  有这样一位姐夫,江根祥和姐姐也注定无法在家过上安稳日子。

  抗战期间,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三次焚毁姚家的房屋,四次逮捕监禁其妻,妄图逼迫姚投降。当然,这都没有成功。

  抗战胜利后,情况也没有得到改观,国民党桐城县自卫团多次带人搜查和监控江根祥姐弟俩的住所,以图逮捕姚奎甲。不过,姐弟二人每次都让敌人无果而返。

  1947年,江根祥姐弟俩所住的房屋又一次被恼羞成怒的敌人拆掉,他们又一次陷入无处安身的境地。

  此时已经14岁的江根祥,再也不想过这种憋屈的日子了,他要跟姐夫去打游击闹革命。对此,意识到姐弟俩身处险境的姚奎甲,也欣然应允。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江根祥走进游击队,参加了革命。

  那么,1947年的桐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势呢?

  既然说到了1947年,很多朋友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让毛主席欣喜地说出“我们总算熬出头了”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胜利完成战略展开后,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进行根据地建设,把原为敌人进攻解放区的腹心区,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并直接威胁到国民党江南统治区,这使蒋介石统治集团十分惊慌。

  蒋介石统治集团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军事上,以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优势兵力围攻大别山,大部分兵力寻找刘邓主力作战,分进合击,其余则分散“清剿”,互相衔接,全力“扫荡”;政治上,加强反动统治,在各县设立“裁乱委员会”,颁布“十杀”条令,发展特务组织,扩充、收罗土顽匪霸武装,诱逼群众自首,发展“三网”(谍报网、碉堡网、公路网),实行“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到处抓丁、抢粮,捕杀地方革命干部和积极分子;经济上严密封锁,实行移民并村,制造无人区,企图彻底摧毁解放区军民赖以生存的条件。

  具体到桐城地区的情况是这样的:中共桐城县委和县民主政府所辖区域,正处于皖西解放区外围,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首当其冲成为“围剿”的重点。当时在桐城地区进行“清剿”的国民党军队,先后有46师、48师、25师、青年军第202师和第203师。

  而国民党桐城县当局在抗战胜利后设立的“裁乱建国委员会”“清剿指挥部”“县党部调查室”,及各地还乡团、联防队、侦缉队等组织也纷纷出动,配合国民党军队疯狂反扑。

  既然说到“还乡团、联防队……”这类东西,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名词:“土顽”。土顽,土是本土,顽是顽固,一听就是反派,妥妥的恶势力、黑团伙。

  当时桐城的土顽中,比较出名的有这么几个人:人称“林麻子”的桐潜怀边特区公署主任林洵、陈智铺的毛义来、新安渡的叶诗才和王爪子、双港铺的张护堂、王集到大小关一带的季子来和笪杰三、绰号“刘小啦瓜”的土匪刘东雄。

  其中,那个叶诗才,就是江根祥的故事里的大反派。实际上,叶诗才是个叛徒,投敌后作恶多端,经常配合国民党正规军袭击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游击队,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鱼肉乡里、抢掠财物,桐西一带百姓恨之入骨。当初,拆掉姐弟俩房屋的,就是这个叛徒。后来,江根祥牺牲也因为这个叛徒。

  1947年10月,江根祥随姚奎甲领导的游击队编入皖西支队独立营。1948年5月,江根祥任皖西军区第二军分区桐潜独立团通讯员。当年9月,他奉命潜回到家乡,到童铺一带秘密侦察,准备摸清叶诗才联防队情况,因叛徒告密,被敌人抓获。

  敌人对这位只有15岁的少年进行了严刑拷打,甚至用铁丝穿通他的手掌来逼迫他屈服,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让少年放弃信仰和光明。在认识到少年拥有宁死不屈的意志后,野蛮的敌人在桐西晓棚的山坡上将其杀害。

  15岁的少年英雄走了,但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是啊,反派还没死,不能结束!

  1948年5月,皖西区党委对行政区划和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将潜北地区并入桐城县,成立中共桐潜县委和桐潜县民主政府。不久后,中共桐潜县委决定打掉叶诗才联防队。桐潜独立团经过周密侦察,掌握了叶诗才及其部属的活动规律:叶部常以新安渡据点为老营,白天在老梅树街侵民害民,晚上缩回新安渡。

  当年7月的一天深夜,桐潜县民主政府县长郭任、副县长姚奎甲、桐潜县独立团副政委方柏春等,带领2个连在老梅树街附近的圩埂竹林里设伏。上午7时许,叶诗才带领其联防队进入了伏击圈。我军经过短暂战斗,以无伤亡的代价,打垮了叶诗才的联防队,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0余支,俘虏30余人。可惜的是,叶诗才逃了。

  逃得了初一,逃不了十五。桐城解放后,在剿匪反霸斗争中,全县共斗争恶霸465人,并对其中作恶多端、血债累累、立场极其反动、一贯鱼肉百姓的一批恶霸分子,给予了严厉镇压。如毛义来、张贤安,陈汝南、季子来、倪晋民等罪大恶极者,当然,还有叶诗才,均经公审宣判后执行枪决,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保护人说文物:

  江根祥牺牲后,人们将烈士遗体运回,安葬在家乡的乌石山上。乌石山,位于今天的桐城市范岗镇樟枫村江新屋组。

  “1948年,年仅15岁的他英勇牺牲在土顽叶诗才的屠刀下,是牺牲在桐城大地上的最年轻的革命战士。”8月16日,桐城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陈俊告诉记者,1992年1月,当地政府为江根祥烈士重建水泥墓冢、墓圹,并立碑。石碑上端横刻“永垂不朽”4个大字,中间阴文竖刻“江根祥烈士之墓”,两侧阴文竖刻烈士的简历、立碑单位和时间,碑立于墓后圹墙内,圹由两端渐次向中间增高,正中高1.5米,墓高1.1米,为3级圆塔石砌劵顶墓。“每年清明节,周边学校师生都会前来扫墓,追忆先烈。”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