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信念助发展,红色山村向振兴
国庆假期,岳西县包头乡鹞落坪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讲解员王芳一刻也闲不下来。
10月1日7时30分,王芳从菜地里回到农家乐,手上提着两篮蔬菜,将蔬菜交给丈夫,王芳马不停蹄向旧址赶去,8时30分,王芳开始了当天的讲解工作。
鹞落坪曾是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和皖西特委机关驻地,被誉为“红色鹞落坪”。王芳的太爷爷是革命烈士,爷爷是红二十八军便衣队老红军,外公是抗美援朝老兵。
“我似乎天然就传承着红色基因。”王芳说,也许是受先辈影响,2004年,王芳看着家乡的图片,突然萌生发展家乡的想法,于是义无反顾从北京回到家乡做起村干。2008年,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对外开放,王芳报名成为志愿者,2021年转岗到旧址专职做讲解员,但在村里还兼着总支支委。
“情怀,在前几年确实是家乡情支撑着我。”在2010年前后,王芳多次想过去外面闯闯,“但一想到村里连个会电脑的人都没有。”王芳就会想起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但情怀的支撑显然已无法完全让一个年轻人就这样放下更大的愿想。
转折来自2014年,王芳从那一年开始在村里负责脱贫工作,而那一年,正是“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在全国各地争相“开跑”的时期,鹞落坪村也迎来发展的关键期,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巨变铺开“画卷”,作为“画卷”中的参与者,王芳见证、参与着一个又一个家乡的变化,“这份自豪感,让我找到了归宿。”2019年,鹞落坪村摘掉了“贫困”帽子。
发展旅游业,是鹞落坪村找到的一条“突破路”。但这条路,也并不好走。
有“红色游”基础,有夏日避暑的清凉资源,“但资源在村里也并不是这两年才有的事,问题出在哪?”2014年,王芳思考着这个问题。早在2008年旧址开馆时,王芳的父亲便开起农家乐,做起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这“螃蟹”却极为扎嘴。“不可能赚到钱。”“没有人来的。”……对于农家乐,村民纷纷提出质疑,而这质疑,在那几年几乎就是现实。农家乐多年来不温不火,“保本”是那几年王芳父亲在年底算完账后说的最多的两个字。
问题出在哪?村貌差,是王芳走在乡村路上想到的第一点。村民家门前杂物成堆,泥巴路坑坑洼洼……
于是,村干带着村民去水畈村等美丽乡村实地学习,村干、党员志愿者等入户帮忙整理;从2017年开始,每年分组计划修建道路,目前,水泥路已通到每家每户;从209省道包家段开始,至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地,长11.79公里、路面宽5米的旅游大道建成通车……
环境好了,道路通了,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农家乐从2家,发展至100多家,户均增收30余万元,3分之1的村民吃上旅游饭,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20余万人。
据村党总支书记吴良宝介绍,村民通过种菜、养殖,为农家乐供给新鲜农家食材,形成内循环。近几年,村里还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高山蔬菜、中药材等产业;鹞落坪村史馆建成,一楼村史二楼图书室,不仅丰富旅游业态,也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村集体经济方面,今年建成“忆向园”高端民宿……
投身家乡,建设乡村,在如今,早已不单单是“情怀”的支撑,更是发展的喜悦。
10月1日12时,王芳回到自家农家乐帮忙,摘菜、切菜、带游客看客房……随后,又随吴良宝到户检查假期内农家乐环境卫生,14时30分,王芳又戴上扩音器,开始了讲解工作。
自从回村后,忙,成了王芳的生活常态,“累,却也高兴。”王芳笑着说,“我感觉自己真的传承了先辈的信念,也接好了接力棒。乡村的变化,是一代代人传承红色精神,奋力发展的共同硕果。”
王芳的父亲是一名在乡村路上行走了30余载的老邮递员,父亲的坚守深深影响着她,她也一直记得父亲的教诲:“不管任何时候,都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王芳的记忆里,爷爷每每聊起红军往事,都会说当年义无反顾参军的信念——“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有房子住。”
“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有房子住。”如今,在这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旁的小山村,先辈的梦想已经成真,而为民服务的信念也在传承。从去年开始,培养“小小讲解员”,当地学生暑期走进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讲述红色故事;今年11月份将开启村民讲解员培训……
“每年国庆,走进旧址,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王芳说,红军的故事,说给今人,今人的奋斗,也讲给先人,自己要讲好红军故事,更要走好发展路。“发展,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奋进,是送给先辈最好的颂歌,也是送给祖国最好的生日礼物。”王芳说完,再次开始了红色故事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