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家是怎么培养出“宰相”的?
桐城有一个落凤窝。
落凤窝,不是落凤坡,与“凤雏”庞士元毫无关系。不过,它有着自己的传说。
落凤窝张氏祖茔。 通讯员 李静 摄
话说大明年间,桐城有一位著名风水先生,名叫史仲宏。有多著名呢?这么说吧,这位史先生已经到了可以挑选客户的程度了,什么“甲方爸爸”“外行指导内行”那是不存在的。
有一段时间,史先生受到一位姓魏的客户委托,找一块所谓“吉地”。那时候也没有卫星地图,看风水那得溜达着现场去看啊。某日,史先生在菜子湖畔正溜达着,忽然见到一只五彩缤纷的大鸟落到一处山岗丛林。出于职业习惯,他观察到此地背依山岗,形似凤凰;近旁两山相峙,状若凤翼;有山,松山为“笔架”;有水,松湖作“砚池”;日有千人唱喏,夜有万盏明灯……总而言之,他得出了“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的结论。
跟周边村民一打听,史先生得知此地名叫燕窝地。“燕窝地不好听,不如叫落凤窝。”他也不客气,当场就把人家的地名给改了。在确定了“吉地”之后,他就邀请魏财主来看地,心里想着交货、验收、结账必然是一条龙。然而,出乎史先生预料的是,魏财主居然拒收了——人家就看不上这块“吉地”!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作为资深风水堪舆业人士,史先生定然是见过不少不识货的事情。好不容易溜达出这么一块“吉地”,魏财主不要,他当然要安排给另一个买家。巧合的是,当时正好有一位张铁匠想寻一块好地安葬母亲。
张铁匠对于史先生就十分信任,完全按照先生指示的地点开挖,挖到半人深的时候,挖出一块大石板,上有“前葬出司马,后葬出翰林,只准棺上加棺,不准移棺再葬”刻文。
史先生一看碑文,不禁感慨起自己精准的眼光:“果不出所料,将相之地也”。张铁匠呢?自然也是十分高兴,少不了对史先生感谢一番。传说的结尾也很有趣,就是解密张铁匠的身份:他就是张英之父、张廷玉之祖父。
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个传说意在“铁匠培养出宰相”,证明“祖坟的风水能决定家族的兴衰”。
当然,传说嘛,有真有假。一个传说能有“三分真”,那都算编造故事的人想象力不够燃!对于熟悉历史和文物的朋友来说,这个传说还是很假的。
这个传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张英的父亲张秉彝,就不是铁匠。
张秉彝的祖父,名叫张淳。张淳是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任永康知县期间以清理积案、善于断狱闻名,人送外号“张一包”。“张一包”是什么意思呢?是赞赏张淳断案快、决事明:打官司告状的,告到张淳那里,只需带着一包饭,你吃完了,他也就判完了,而且判得公平合理。张淳不仅能干,还是位清官,并一路升到过陕西布政使。
布政使,可是封疆大吏,正二品大员!在万恶的旧社会,一般人家的孩子,见到这么大的官的概率都不大,而他,张秉彝,自己的爷爷就是大官……所以,张秉彝会是一般铁匠么?
更别说,张秉彝的亲哥哥张秉文,也是一位封疆大吏。张秉文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在山东左布政使任上,为保卫济南与清军作战,以身殉国。
张秉彝的封疆大吏兄弟,还有堂弟张秉贞。张秉贞是崇祯四年(1631)进士,在南明弘光朝任浙江巡抚,降清后还做到过兵部尚书的高位。
不难发现,张秉彝的家庭条件非常好。看过张英《恒产琐言》的朋友都知道,他们家分地给他,一分就是几百亩。而张秉彝可不止张英一个儿子,他有七个儿子成年!张秉彝有多少田产,可以估一估嘛。
出身于这种家庭,张秉彝就算是个铁匠,那大概也只是属于会打铁的读书人。张英所撰《先考拙庵府君行述》,张秉彝“十五补博士弟子,精攻制举业,以廪例入南雍,名噪士林者三十余年,历成均岁久,考授别驾,未仕,优游林泉者又二十余年”。也就是说,他虽然没做官,但也是在“南雍”读过书的高级人才。南雍什么地方?明代的南京国子监啊!
张淳、张秉文、张秉贞、张秉彝,都不是一般人,每一个人都值得详细介绍。朋友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他们的事迹。当然,也可以关注后续的“文物自介书”,未来,会有其他文物对他们进行介绍。我们今天对他们的了解已经足以说明:在“父子宰相”出现的很久以前,他们家族就已经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书香门第了。由此,家族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就很明显了——家风嘛!
此外,这个传说还有一个问题:落凤窝张氏祖茔的年代,远远早于张秉彝。
这一点,就交给生活在本文物周边的人们来讲吧。
保护人说文物
落凤窝张氏祖茔,位于今天的桐城市嬉子湖镇肖店村。
“墓地长18米,宽9.5米,面积为171平方米,大坟隆起,高达1.1米。墓前有碑正中阴刻大字:‘明张氏四世妣慈寿胡太君之墓’,上款阴刻‘陕西布政司参政孙淳立’,下款阴刻‘保和殿大学士十世孙张廷玉重修’,也就是说,该墓是张淳祖母的墓地。”12月22日,肖店村党总支书记王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该村终将“保护第一”作为落凤窝张氏祖茔工作的重中之重,安排专人监管、专人负责,定期维护,加强保护,严加防范。落凤窝很好地保存了整体风貌,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据桐城清河张氏家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张氏一支由江西豫章迁移至皖江一带。因追溯始祖郡望,号为清河张氏。桐城清河张氏以耕读起家,自六世祖张淳振举科第,明清两代考取进士26人,举人、秀才逾千人,入仕为官者摩肩接踵。其中张英、张廷玉两代内阁大学士,世称“父子宰相”,相继辅政于康雍乾盛世,功勋卓著,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