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望江县->正文

七旬老人变废为宝乐悠悠

  1月26日,记者走进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盘龙屋的一间农家小院内,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墙绘立马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颗古松下两位孩童一手敲锣,一手打鼓,正戏耍两只四处窜跳的小猴儿。屋子内挂满了生动形象的玻璃画和惟妙惟肖的农民画,再往里看去,几管丙烯颜料就放木桌处,各式各样的小零件整齐地摆放好,刮刀刮上颜料,画笔调和色彩,一朵朵绚丽的鲜花在笔下绽放。闻讯记者登门,金大爷迅速放下画笔,笑容满面地热情招呼。

  “今年是龙年嘛,我早早就构思要做一条龙,上周终于做好了!”金大爷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他刚刚创作完成的长近2米的大龙,记者仔细观察发现,龙的面部是用黑白相间的棉布缝制,龙须是用蓝色鞋带固定,身体竟是油烟管道制成。

  废物利用是金新民创作的特点。他不仅精通农民画、笛子,擅长泥塑、玻璃绘画等,还创新用海绵作立体画,用废旧酒盒、贝壳做手工挂件、摆件,兴趣来了更是洋洋洒洒写下记录农村趣事的打油诗,可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

  “我77岁还一直在画,在创作,你们有兴趣的都可以来跟我学。”这是2023年6月暑假期间,金新民在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举行的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现场对学生分享的心里话,他说:“画画改变了我很多,我虽然出生农村,勤勤恳恳当了半辈子油漆工,但我始终向往艺术,热爱艺术。”

  “小路边、店门口,有空我就会去转转,把别人不要的废纸盒、塑料瓶捡回去。”金新民“捡垃圾”的习惯已保持多年,但这并不是为了卖钱,而是在给自己的手工作品寻找原材料。

  是的,金新民手中一件件精致的作品,其实都是用身边常见的废品做出来的。人们眼里那些不起眼的旧海绵、广告纸和空酒瓶,在金新民一双巧手打磨下,幻化成了一盏盏精美的花灯、一幅幅唯美的字画。

  村民们知道老人家喜欢写写画画,也经常会把一些废纸张送给他。“这些东西丢了也就丢了,但交给老金,他就能变废为宝。”金长根说道。“这些废品扔掉也可惜,拿回来创作不仅可以省下材料钱,而且还环保,一举两得。”不论是丢弃的饮料瓶、包装盒、还是废弃建筑材料,金新民都能“因材设计”,将这些“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做成漂亮的饰品再送给村民们,村民每一句由衷的赞美都能让金新民开心。

  环保的理念来源于早年间清贫的家庭生活条件,没有多余的财力支撑自己的爱好,利用这些收集的废旧物品二次创作成了金新民培养自己兴趣的不二之选。尽管现在的物质生活早已不再匮乏,但物资贫乏年代的无奈之举却以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延续了下来,“好的(有用)东西(垃圾)把它保留,人人都去做,我们的环境就会越变越好。”金新民有些腼腆地向记者说道。

  在旁人眼里,金新民无疑是具有艺术天赋的,凡是他见到过的东西,都能就地取材将之还原出来。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热爱”。

  一幅幅画作饱蘸情意,将农家生活、劳动场景勾勒得淋漓尽致。金新民凭借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手里干活时心里也在盘算着要怎样画、怎样创作。他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也不会打草稿,心里想啥,先在脑子里刻画好,然后动笔把它画出来。

  一学一做,就是大半辈子。他无师自通,打通了多个艺术领域,“每天做一做,既可以打发时间,也让我拥有好心情。”在他心里,做手工俨然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金新民非常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能跟自己学习,把环保手工艺品制作的理念传播出去。虽然前前后后也曾有不少人向他请教学习过,但都没能坚持下去。“只有耐心才能做出好作品。我现在年纪大了,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艺术创作,我要把它坚持下去,活到老,做到老。”金新民说。

  在普通人眼中,一张张废旧的广告纸,不过是无用之物。而金新民却看到了其中的缤纷世界:有虎啸山林,有鹰击长空,有花香四溢,有牧童短笛,还有心中的绿水青山……


(全媒体记者 许娟 通讯员 檀春红)